研究做到工程里 论文写入产品中
——合肥工业大学已成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俞路石)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最近取得新突破!新年前夕,由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江汽集团联合组建的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陆续向合肥市场推出1000辆第二代纯电动轿车。这是合肥工大主动对接创新区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所取得的又一喜人成果。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为安徽经济助力,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己任。”合肥工大校长徐枞巍说。据统计,目前安徽省工业类科研项目的1/3在合肥工大完成,合肥工大有1/2以上的科技成果转让在安徽。2008年以来,合肥工大与安徽省内企业签订产学研用合作项目1646个,总经费达3.4亿元。该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徽经济发展的“引擎”。
贴近“农”字做文章
提高农副产品利润率,让农民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你们猜猜这个值多少钱?”在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潘见教授指着一个小小的瓶子问道:“你可不要看它小,就这里面的东西,至少3万元!”
潘见所说的,是他们提取的银杏药物对照剂,“过去,我们国家没有,只能靠国外进口,那价格可高了去了,现在我们能做了,就可以节省下很多钱。”近年来,这个研究中心批量制备出银杏酚、银杏内酯等50多种高纯物质,其中30余种已用作国家中药标准对照品;2006年,他们成功研制世界第一个银杏类单体天然药物、也是安徽省多年来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中药新药“银杏内酯B注射剂”,并获2009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本来,合肥工大是一所以理工类为主的学校,农产品加工不是他们的强项。“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理应主动融入,为国家的农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合肥工大副书记、副校长庆承松说。从蔬菜加工到药物提取,合肥工大农副产品的研究成果把利润率从不到5%提升到20%以上,使中国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围绕“中国制造”做文章
让中国人制造的汽车,出现在中国的生产线上
“外国人造车,中国人也造车。为什么中国人造的车要用外国的牌子?我就是不服气!”说这话的,是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合肥工大汽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林巨广。
林巨广和他的团队围绕汽车制造业这个大课题,通过对国内外装配测控手段和产品质量的对比分析,发现制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等关键产品质量的瓶颈,是汽车业普遍存在的落后装配测量与控制手段。于是,他们收集了国内几乎所有车桥减速器、发动机变速器的零部件及各种性能数据,自制设备,编制分析软件,研制出包括汽车传动系装配线、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汽车传动系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经过推广应用,产品成功应用于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重汽、北汽、长城、奇瑞、江淮等国内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还成功打进国际市场,进入意大利卡拉罗、美国美驰等汽车零部件企业。
“汽车对我国来说是新兴产业,我们就是要让中国人制造的汽车,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生产线上!”林巨广说。最近,他们为江淮汽车公司安装的整车焊装生产线,一个小时内可以生产60辆车,并同时可以组装六款不同车型,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瞄准世界前沿做文章
在各国研发竞争中,抢占下一代显示器技术的制高点
在合肥工大光电技术研究院的工作间,摆在桌上的一“页”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薄得和一张纸的厚度差不多,而且上面还赫然显示着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画面。“没错,这确实是那个时候的画面,现在已经断电一年半了,我们就想看看它还能亮多久。”吕国强教授指着那个名为低功耗彩色液晶显示器的“纸”告诉记者。
低功耗彩色液晶显示器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下一代显示器,各国都在加大研发力量,抢占“制高点”,2002年9月,合肥工大与华东光电技术研究院联合,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共同申报项目共建了“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国家定点承担特种显示器件的专业研究院以及我国唯一的机载(彩色)显示管专业研究单位,承担了包括“973”、“863”等40多项国家科研任务、解决了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30多项,为国家航天航空工程、重点国防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内顶尖、国际先进”成为人们对这个研究中心的普遍印象。
“前不久,被大家认为在这个领域研究水平最高的美国一个代表团来我们这里参观,看到我们的成果,简直惊呆了。”吕国强得意地说,“我们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把研究做到工程里、论文写入产品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这是我们的一贯追求,合肥工大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将在工业报国的实践中,作出更大的努力。”徐枞巍说。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14日2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1/14/content_58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