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火箭兵报】斛兵塘畔:雏鹰正出击

日期:2011-12-27  稿件来源:  

图文

斛兵塘畔:雏鹰正出击

——合肥工业大学二炮国防生“班班对抗”见闻

火箭兵报讯(陈先平 朱才明 记者 刘明松)仲冬时间的周末清晨,合肥工业大学校园更显几分静谧。

“志如钢,千锤百炼,奋勇向前!”当地方大学生还在甜蜜的梦想里贪享这周末的惬意时,合肥工业大学二炮国防生洪亮高亢的口号声,突然间打破校园的宁静,国防生们开始了一天进展的军事技能训练。

记者在三国时期曹操点兵的斛兵塘畔,目睹了别样的沙场冬点兵——该校二炮国防生体能“班班对抗”训练考核。

合肥的冬季,霜重气寒,而国防生训练场上比拼的热情格外高涨。但见参赛班级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停地做着热身运动。负责对抗训练考核的二炮驻合肥工业大学选培办主任钱海志告诉记者:“前些年,我们对毕业分配到部队的国防生跟踪调查发现,国防生知识面宽、文化基础好、创新能力强,但军事素质弱这块‘短板’成为他们在基层发展的最大‘瓶颈’。正式这个‘短板’延长了他们任职的适应期,当然,影响的不仅仅是部队的建设发展。国防生进来是一块钢,出去应该是一柄剑。为此,我们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组织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国防生的军事素质。”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驻校选培办自编了《国防生军事训练教程》和《国防生体能训练标准》,参照军队院校学院军事训练的要求严格执行,训练内容、所需课时、施教方式和考核方法规范统一。

据钱主任介绍,选培办为了缩短国防生从校门到营门的转换时间,将军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建立“模拟连”管理制度,由国防生轮流担任军政模拟干部,抓好一周2次早操、3次晚上加训和周日全天集中训练制度的落实;让分配到部队返校读研的国防生担任教官,运用分组训练、结对训练、负重训练等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利用寒暑假组织国防生深入基层当兵锻炼、熟悉部队、体验生活;组织开展“牢记使命献国防、创先争优见行动”活动,激发国防生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抗的训练热情。

8时许,对抗在嘹亮的《火箭兵之歌》的乐曲声中开始,首先进行的是50米负重折返跑。参加对抗的三班和八班学员身着体能训练服,肩背沙袋,随着一声哨响,三班学员侯旭兵表现非常抢眼,“嗖”地窜了出去,领先跑完第一棒,尽管八班实力不俗,但三班其他学院配合默契,没有给八班任何机会,将优势一直保持到最后,勇夺本项目比赛第一。

军事教官陆正海对记者说,这些国防生入校时大多身体娇弱,脸上稚气未消。开学后第一次3公里长跑测试,坚持到最后只有几个人。于是,每周3公里、每天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成为国防生的“必修课”。他们没有退缩,知难而上,有的胳膊因与障碍的亲密接触而伤痕累累,有的双手因结茧无法弹奏心爱的吉他,有的脸膛因烈日的“亲吻”而脱了皮,嗓子沙哑而不敢哼喜欢的流行歌曲,但军事素质却不断提高,磨砺出“准军官”的兵味,铸就了军人的坚毅与刚强。

欢呼声、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引体向上比赛将对抗掀起一个小高潮。每名学员的成绩直接关乎班级的名次,大家都拼尽全力,成绩纪录不时被刷新。校园两旁站满了忘记严寒的地方大学生,他们热情地为场上国防生呐喊助威。

八班一度出于劣势,但在最后关头峰回路转,以124个的总成绩夺得此项目第一名。为夺冠立下汗马功劳的国防生耿志阳,白净且精瘦,看上去让人想起古人对书生的描述——“手无缚鸡之力”,因为体质较弱,引体向上总拖全班后退。然而他今天的表现颠覆了同学们对她的看法。小耿对记者说,当初考上国防生之后总认为,当一名优秀指挥员学习成绩好是关键,到部队当兵锻炼后发现,带兵人的军事素质更不可或缺,没有好的军事技能和身体素质,带兵打仗只能是一句空话。经历了破解化蝶的艰苦过程,他拥有了令普通大学生都羡慕体能,他坚信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将来称雄战场。

最后的决战是3公里武装越野。在强度超过平时训练的情况下,学员们各个奋勇争先。一圈、两圈,随着记圈牌上的数字变化,一些耐力较差的学员开始步履维艰。由于比赛规则规定各班对抗成绩取决于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总和,八班采用互帮互助的集体战术,不断扩大着领先的优势。第三圈后,体能较好的于清兵帮助体力不支的学员背枪,大家相互鼓励着依次通过终点,最终夺得这次体能对抗总评第一,夺得体能测试流动红旗。班长耿志阳激动地说:“一花独放不是春,团结协作花更红。军事素质过硬的战斗集体才是重要指标。”

一直观摩对抗考核的合肥工业大学学工部部长王峰告诉记者,这里的国防生叫响“我是国防生、我是党的兵,当上火箭兵、未来打先锋”的口号,不仅学习成绩是一流的,军事素质也是一流的。今年已有65名国防生获得三等以上的奖学金。他们还荣获了安徽广播电台举办的“当红不让”红歌擂台赛周冠军和学校建党90周年文艺会演最佳表演奖、国防生在大学校园越来越耀眼,他们身上洋溢着的集体荣誉感,不仅是众多学子的楷模,更是高校的一份荣誉、一张名片、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望着国防生们的勃发英姿,记者相信,这批“新鲜血液”流入导弹部落躯体时,一定会为火箭兵注入新的无穷生机和活力。

原载于《火箭兵报》2011年12月23日1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