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在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自主车企遭遇空前压力的2011年,我国增长近50%的汽车出口成为一大亮点。这其中,中部省份安徽以占全国27%的份额成为第一汽车出口大省,自主品牌奇瑞、江淮汽车出口量分居我国车企的第一位和第三位。
依托与合肥工业大学长期深入的校企科技合作,奇瑞、江淮以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为出口突破的根本因素。而合肥工业大学以鲜明的“产业报国”科教导向,着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科研推动产业、校企良性互动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积极经验。
科技催生汽车出口“安徽现象”
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仅增长2.45%,是近13年来的最低水平。由于受外资、合资车企在价格、品牌、渠道等方面的“挤压”,自主车企的市场份额下降了3.4%。在这种局面下,多家自主车企将出口作为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来自安徽的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在出口方面业绩突出。
奇瑞汽车2011年有四分之一的产品销往海外,全年共出口16万辆,居全国车企第一位。而江淮2011年汽车出口呈爆发态势,全年出口各类汽车6.6万辆,同比增长207%,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增速第一。
奇瑞、江淮能取得出口突破,根本原因是基于科技创新之上的产品品质提升。以江淮汽车为例,这家于2011年3月登陆巴西市场的中国企业,轿车上市第一个月即销售4千辆,6个月销量达3.5万辆,首年即达到标致、丰田等国际品牌在巴西市场10年经营后的月销售规模。值得关注的是,江淮车在巴西的售价并不低于同档的国际品牌,畅销依靠的是品质及营销能力。
2011年9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称,“热销的江淮牌轿车,已经帮助中国在巴西树立起充满现代和活力的形象,而不再意味着廉价商品。”
江淮汽车前任董事长左延安告诉记者,科技创新在公司出口中起到了基础和根本性作用,搭载自主研发的4GB1发动机的两款车型表现优异,“巴西的经销商先购买了20多辆江淮车进行长距离测试,发现其性能不低于国际品牌在巴西生产的合资车,这一下就奠定了江淮车在巴西的销售前景与价格层次。”
江淮汽车所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离不开与合肥工业大学之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双方分工协作、集体攻关,近年来在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奇瑞汽车在创建之初即与合肥工业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多数技术骨干是合工大的毕业生。十几年来双方联合共建多个科研平台,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通过轿车整车开发、流程优化与工程管理等方面合作成果,为提升奇瑞汽车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实应用性导向 大学与企业共成长
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工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多年来瞄准国家战略性行业,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明确“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逐渐形成“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科研理念。
据合工大校长徐枞巍介绍,为了切实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学校通过一系列政策有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论文导向式”考评机制,调动师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合工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工作被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分解到教师的工作职责、绩效考核、成果评价、职称岗位聘任等方面,同时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出国进修、国内访问、到大中型企业挂职”等三种经历。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教授岗位、青年干部挂职锻炼等措施,推进科技成果与企业创新的融合。
同时,学校认真分析企业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联合企业共同制订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为满足奇瑞汽车近来出口高速增长的需要,合工大与奇瑞合作培养汽车领域国际人才。为支持江淮汽车研发新能源汽车,合工大选拔二年级硕士生提前进入企业,双方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合作培养。
秉承“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理念,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在我国工业界受到普遍欢迎。尤其在汽车行业,合工大学生成为重要的技术中坚力量,多家大型车企的领军人物毕业于合工大。这样的人才积累,也为合工大在汽车企业实施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奇瑞汽车于1997年在安徽芜湖创立,当时厂区周边是一片荒地,,条件艰苦。合工大的教师们克服困难到奇瑞开班上课,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006年,奇瑞中高端车型东方之子计划批量上市,该车搭载奇瑞自主研发的ACTECO2.0发动机,车身振动、车内噪音水平较进口同类车型不占优势。在距离上市仅有40天的时候,合工大汽车学院教授陈剑临危受命,与奇瑞技术团队合作,从汽车悬置系统匹配研究入手,找出发动机悬置支架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共同提出了有效解决共振问题的技术方案。
合工大管理学院教授杨善林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常驻芜湖,不分节假日苦干四年,终于和奇瑞合作完成“轿车整车产品开发系统平台、流程优化与工程管理”项目。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整车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的柔性化,缩短整车开发周期3至6个月,降低开发成本10%至15%。
早在1994年,合工大即与江淮汽车签订了长期、全面的科技合作协议,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松散到紧密直至建立产学研用战略联盟的发展过程。1998,合工大在江淮设立硕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长期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
2007年以来,合工大与国内多家车企合作完成汽车制造技术及装备科研项目190多项,经费投入1.01亿元。其中与奇瑞、江淮合作攻关的汽车自动变速箱产品开发及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垄断,有效降低成本,增强自主车企市场竞争力。
校企合作 迈进汽车工业“高精尖”领域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集意见稿),引人注目的是5款新能源汽车首度被列入,其中奇瑞与江淮各有一款车入选。2011年,我国汽车企业共销售纯电动汽车5579辆,奇瑞以1400辆的销量位居榜首,江淮以1252辆紧随其后。显然,奇瑞、江淮已进入我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方阵。
安徽两家自主车企在汽车工业前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同样与合肥工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密不可分。早在国家科技部“十五”期间确定“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后,合工大就主动联系奇瑞联合申报了“奇瑞混合动力轿车”项目。此后双方长期坚持产学研合作,在整车、电机、电池系统控制开发、软硬件设计、系统匹配标定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2010年11月,合工大与江淮汽车在长期合作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上,共同组建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在江淮第一代纯电动轿车面试后,又经过70余项技术革新,于去年底面向市场推出第二代纯电动轿车1000辆。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发挥科研优势,助力国内多家车企从汽车制造向汽车装备制造领域迈进。
在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记者见到了国内第一条自主品牌的汽车生产线。该公司副总工艺师王健强说,这条建造中的生产线适用于四个车型,每小时可生产60辆汽车,达到国内最高速度,打破了国外装备制造企业的垄断格局。
“要让中国人制造的汽车,出现在中国的生产线上。”这是安徽巨一公司总经理、合工大教授林巨广的“中国梦”。2005年,江淮汽车与合工大共同组建安徽巨一公司,为汽车、工程机械行业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持,主要产品有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试验技术与装备等。目前,巨一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一汽、二汽、中国重汽等国内大型车企。
“十二五”期间,合肥工业大学将继续发扬紧密融合一体化的产学研用模式,按照“长效合作、提升服务、扩散成果、构筑基地”的要求,大力推进与国内汽车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将进一步鼓励师生以替代进口产品为目标开展科研,扩大在汽车电子、汽车制造生产线等领域的国产化程度,以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中国汽车业崛起贡献力量。
原载于新华社《科技技术观察》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