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是未来滨湖的第一位
工大吴永发教授认为五套方案各有亮点
合肥晚报讯(记者 杨兵)“生态是第一位的,把滨湖岸线建设的生态问题解决掉,设计就成功大半了。”今天上午,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吴永发教授就合肥滨湖岸线设计方案接受记者采访,称五家设计单位的方案各有特点,其中湿地原生态旅游区、水处理解决、环城生态公园等提法,切合实际,可圈可点。
水环境治理已体现
“滨湖岸线建设必须考虑到三个层次”。吴永发认为:“首先是水本身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治理好了既可激活人的活力,又可以激活城市的活力,方案3就提到要“ 水处理确保生态巢湖”,方案设计了建立大型公共公园和过滤水体的基础设施,所有降水径流都将得到收集并在进入湖泊前利用湿地对水进行净化。同时,通过建设一系列半岛与堤岸应对现状湖水水质问题,将蓝藻在外围阻拦并清理,呈现岸芷汀兰、浮光跃金的湖岸风光。还有方案提出筑岛设计即利用湖底清理、航道疏通的土方,堆积一座海豚岛,仿似快乐的海豚在白浪里追逐嬉戏。这样完善了巢湖的生态系统,水环境中也有了鸟类和其他动植物的栖息地。
小气候形成要加强
光把水处理好还不够,还要在区域内形成小气候的良性循环。这样就必须对次生态公园进行保留与优化,因为很显然一小块湿地与水的保留不会给城市带来美感,更可能会让水环境恶化,所以必须把水环境连成一片,形成小气候,方案5提出变沿岸为环城生态公园,首先,以滨湖生态走廊、十五里河、塘西河、北涝圩三条区域生态带为生态基底,建设11公里环城公园,将他们相互串联成一个整体的生态格局。其次,内部渗流花园,搜集城市能源,优化小气候;并引入雨污治理、绿色建筑、新能源、监控调度等生态技术,是值得肯定的。
而方案2提出打造一个尺度宜人的内湖,引入适宜步行和游玩的生态水廊。提供多样化的水上体验,例如岛屿、湿地和河流水道等。同时进入城市的水道系统、湿地的设计能够让城市更加地具有自净能力,真正能够实现生态水韵城市的设计理念。这样也是值得提倡的。
但小气候形成需要多方联动,仅仅靠设计方案是不够的。
让人乐于与水亲近
水处理好了,小气候优良环境形成了,人就与自然亲近了。这就是第三个层次人与自然共处的概念,即要让人乐于与水亲近,做到人可达、可游、可赏。实现视野开阔、一望无垠的巢湖气魄,并实现城市功能零距离亲水环境的气势磅礴局面。所以才可能有方案1的 “十美公共空间”即儿童游乐公园、生态湿地公园、滨湖休闲区、中央公园区、环城生态绿地、河口湿地区、湿地植物园、湿地原生态旅游区、滨湖公园区、湖滨风光带。形成十大绿地沿16公里巢湖湖湾一线展开,集娱乐、漫步、晨练、旅游、餐饮、休闲、游船、体验于一体,为城市提供多样的户外活动。
原载于《合肥晚报》2012年2月22日O12版
http://epaper.hf365.com/hfwb/html/2012-02/22/content_527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