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312封感恩信寄往大江南北
江淮晨报讯(通讯员 周慧 记者 琚圆圆 高博)在通讯和网络均发达的当下,书信渐渐淡出。然而,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312名学生最近拿起笔,写出了一封封书信。
A活动初衷:最好的道德教育
“1998年,我们上大学时,最常见的联络方式就是写信,可是,后来多少年我都没再写过信了。”说起自己发起合工大的这次写信活动,材料学院副书记武国剑感慨万千。他说,很怀念那个时代,一字一句的点点滴滴都能触动深埋心底的感情。
现在,学校也一直在提倡对学生进行文明道德教育,“写一封信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在老师的策划组织下,全院大一312名新生拿起笔写下了内心最想表达的语言。这些信,有些学校会封存,而大半,将由学校统一寄出。
“通过写信,学生们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更多是懂得了感恩。”武国剑说。
B学生响应:说不出的写出来
父母等来他的“处女作”
“我长大了,妈妈,以后的路有我为你护航,以后的风雨有我在前阻挡。”阳光男孩仇伟在信上写下了几句“肉麻”的话,“这些话当着面我是说不出口的。”
仇伟来自哈尔滨。高中时,父母曾给他写了上千封信,内容多半是嘱咐他好好学习或是开导他的。每一次,他默默地把信叠好收起来,3年下来竟收了厚厚的一箱,但他从来没有以同样的形式回复过。“当时太忙了,从没想过给爸妈写一封信,这次终于有机会写了。”
“下辈子我做你们的父亲”
“爸爸妈妈,你们的恩情我这辈子都报不完啊。我有一个幼稚的想法,如果真的有下辈子,我想做你们的父亲,用我一辈子的时间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刘发美的信,读起来让人鼻子一酸。这位男孩清新的小字充满了感激。
他说,父母的恩情自己无以为报,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如果没有这次写信,这些话我可能永远不会表达出来。”
她把信装进了一个空白信封
李丹婷的信封有些特别,没有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她在心中回顾了自己受助的点滴,表达了感激感恩之情。
“我真的不知道该寄给谁。”李丹婷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家庭条件很不好,可是她从高中起就享受了国家的助学金。刚上大学,学校老师又在帮她申请助学金,“没有这些帮助,我的生活不知道要难多少。”她说,自己要感恩,可是感恩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社会。
“时间胶囊”——写封信给自己
“学生的创意无限。”发起这次活动的武国剑没有想到的是,有好多学生将信写给了一年后或多年后的自己,并且给它们取了一个“文艺范”的名字:“时间胶囊。”
武国剑说,这些信将会由辅导员统一封存起来,等时间到了再拿给学生看。信里吐露的都是学生自己的心声和对自己的期待。
记者手记:一封信教会学生感恩
在聊天中,这群“90后”中不少人告诉江淮晨报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写信。刚开始提笔时,有些混乱,不知道怎么表达。写着写着,心静下来了,埋在内心最深处的感动一股股地涌出,写得自己鼻子都发酸。
当被问起这会不会是他们写的最后一封信时,不少学生沉默了,他们还是不能习惯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表达。是的,在信息化的今天,书信跟手机、网络的方便快捷相去甚远,它的淘汰有历史的必然,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
一名学生说,“我是男生不会像小女生一样写日记,搞那些小情调。”可是,在参加写信活动写了一封信后,他听见了深埋内心的感动。
写信只是一种形式,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学会感恩,学会报答就够了。
原载于江淮晨报2012年12月6日A11版
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2/12/06/0127819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