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与“雄”如何在曹操身上融合
合肥晚报讯(记者 余琛 马启兵)近日,由本报与安徽省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新安百姓讲堂”,邀请到湘、鄂、赣、皖四省知名的文化名人为合肥市民讲曹操。这四位讲师中,有曾经上过《百家讲坛》的钱斌、方志远,有主讲《南方周末》“华人精英论坛” 的孟泽教授,以及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安德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分析多面的曹操,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能够更为理性地感受曹操,并从他的经历中受到人生的启示。
钱斌,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理学博士。致力于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生态与传播问题的考察,侧重于研究文化和科技的历史形成、现实状态和优化方向,以及传播和交流等内容。2012年于《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系列节目《千年一笔谈》。
《三国演义》中,曹操耍诈的技巧一流,世人为其勾勒的文学形象是个十足的“奸雄”。若曹操真人果真如此,那么多的贤人能士何以心甘情愿归之门下?
合工大钱斌副教授通过几个历史小故事,告诉听众,“奸”与“雄”如何在曹操身上共存并融合到一起,今人又该如何看待曹操这些既矛盾又合理的行为。
曹操“挟天子”必受政坛顾忌
“《三国演义》只是一个文学演义,很多故事情节展现了曹操奸猾的一面。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智能之士和勇猛之将,确实纷纷聚于他的麾下,并且心甘情愿为他竭智效死、忠心不二。”一开讲,钱斌就想告诉听众一个真实的曹操。
“记载曹操最权威的文献是陈寿《三国志》中的《武帝纪》。《武帝纪》是《三国志》的开篇第一卷,在全书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也是陈寿最为用力的作品。”钱斌引用《武帝纪》结尾的评语,表示历史对曹操较为公正的评价:“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中的“明略最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等语,表达了陈寿对曹操一生成就的推崇。不过,曹操并非一个完人。陈寿撰写的《武帝纪》评语,并非一味地赞颂曹操,其中也略有值得寻味的微辞,如“鞭挞宇内”就属于褒中带贬的语言。
“我们体会陈寿的语意,其实都是有所针对的,那就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天下’政策。‘挟天子’必然会受到政坛的顾忌,因为这样的作法树立了威胁皇权的极坏榜样。所以,早在曹魏政权灭亡后不久,对曹操的负面评论就开始出现了。”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虽然对曹操的评价很高,但是后来南朝人裴松之却搜集了许多不利于曹操形象的史料,并将这些史料辑录在他为陈寿《三国志》所作的注释中。其中,有几件典型的事件,给人以曹操嗜杀的深刻印象,例如屠杀老友吕伯奢家人事件,又如因家人被杀而屠戮无辜事件,还如棒杀未能及时叫醒他的幸姬事件。这些事件的原委究竟如何,由于年代的久远而无法确证,又由于记载的差异而难辨真伪,但是都给曹操留下了负面的影响。”
曹操擅于表演
钱斌说,真实的曹操,应该是“雄中有奸,奸中有雄”的一个人。
“说他‘雄中有奸’,比如,曹操在讨伐张绣的时候发生的‘割发代首’事件。”曹军行军过程中,一路上麦田里的麦子都已成熟,曹操下令,所有将士都不能踩踏麦子,违者斩首。周边百姓知道了,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谁知,曹操自己骑的马,突然受惊,一下窜进麦田中,踩坏了一片麦田。曹操只得让行军主簿拟议自己的践麦之罪。主簿说:“丞相怎么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曹操这才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姑且免我死罪。”于是割下自己的头发掷于地上:“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钱斌说,“割发代首”是曹操表演的一部精彩的三部曲。
“首先,他招来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踏坏农田的罪过,表明他要带头执行军令;然后,他拔剑自刎,表明自己严明法度,以身殉法;最后,在郭嘉的劝导下,他沉吟良久才割发代首。这三部曲,一举三得,既保住了性命,又赢得了带头执法的美名,使‘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还得到了百姓的谅解。至此,一个机敏狡诈的弄权者形象跃然纸上。”
喜怒哀乐皆为政治工具
钱斌接着又分析了曹操的“奸中有雄”,他举例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后在逃亡路上三次大笑的故事。
“三次大笑, 一次恸哭亦为其性格增色不少。这种迥异的对待方式只有放置在曹操身上才显真实。”钱斌说,曹操心知此劫难逃,哭不是他所为,笑才不失王霸风度,劫难已过,化险为夷,应笑反哭。“因此,毛泽东曾批说这段故事,宜哭反笑,宜笑反哭,奸雄苦笑,与众不同。我觉得一为极致的结果,是封建野心家歇斯底里的哀号;二为真性情的显露;三为谋士郭嘉若在,他会败得如此吗?既为哭郭嘉,又为哭谋士中无人能及之。”
“但同样是哭,与哭典韦的内涵大不相同。”钱斌说,曹操哭典韦是为感众军士也,是奖赏;哭郭嘉是为愧众谋士也,是鞭笞。“不谓奸雄眼泪,既可当钱帛用,又可当梃杖用。在曹操身上,喜、怒、哀、乐这些人类情感的表现方式,都成了他政治斗争的工具了。”
曹操离开南郡时,派张辽、李典、乐进同守合肥。“这三人本就不和,让他们同守一城,岂不荒唐?但是曹操自有高见:三人平时虽有矛盾,危急关头则必齐心合力。”
当时合肥只有七千兵,而孙权则率十万大军来攻。曹操此时正率大军西攻汉中张鲁,距合肥千里之遥,根本不可能驰援合肥。正在危机之时,曹操派人送来“锦囊”一个,旁书云:“贼来乃发。”张辽开匣看时,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乐将守城”。张辽立即明白了曹操的意图,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只有在敌人立足未稳之时“出”与“守”密切配合,以奇兵袭之,打他个措手不及,方可转危为安。
“在生死存亡之际,三人的宿怨不熔自解,争先恐后,齐心协力杀敌,结果大败吴军,几乎活捉孙权。曹操这种御将之道,颇有辩证法的意味。”钱斌说。
这是一个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
钱斌说,那么多的文臣武将之所以甘愿为曹操效命,是因为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文臣武将认识了曹操的天才,承认了他的权威;他们赞叹他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更折服他的人格力量。“其‘奸’的一面令人生畏,其‘雄’的一面令人敬仰乃至崇拜。他们相信跟随他能创功立业,裂土封侯,荣华富贵,名垂青史,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命。”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既奸且雄的人,一个既矛盾又统一、既复杂又完整的人。乍一看来,他的恶德恶行与他的赫赫功业之间反差那么巨大,那么冰炭难容;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非凡气度和其他优良品格,又与他的霸业那么血脉相连,密不可分;‘奸’与‘雄’相辅相成地统一于他的一身。”
“这是一个丰富饱满、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他对后世的训诫和启示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一直活在人们心里,而且会长久地活下去。”
原载于《合肥晚报》2013年5月26日A09、A10版
http://epaper.hf365.com/hfwb/html/2013-05/26/content_685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