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江淮晨报】合工大助力古建筑修复 测绘数据无偿向政府提供

日期:2013-07-19  稿件来源:  

图文

合工大助力古建筑修复 测绘数据无偿向政府提供

江淮晨报讯(记者 佟人冬)将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皖南徽州古建筑建图、制表做成数据,是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学生每年暑期都要去完成的任务。对学生来说,这是完成大二学年的必修课程,但对于历经沧桑、墙体斑驳的古建筑来说,这些数据就是一根根救命稻草。一旦受到损毁,这些古建筑将有修复的科学依据。

40天,从眼前砖瓦到指尖模型

黟县完整地保存了2000多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及西递、宏村、南屏、关麓等众多古村落,被称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面对这数以千计的明清古建筑,如何将它们的一砖一瓦进行数据化,合肥工业大学为此做了二十年的研究。由于古建筑群数量庞大,合工大每年将测绘数量锁定在十栋左右。今年,建筑系八十余名大二学生被分成了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测绘一栋的任务。

“我们一共有十天时间,每个小组再被分成电脑绘图、建筑立面测量和细部大样测绘三部分。前三天要完成建筑体的基本数据测绘,包括柱间距、柱周长等基本数据。为防止误差,后四天再进行数据交叉比对。”合工大建筑系大二学生小王说,“整个测绘过程中,我们最关注的是如何展现柱梁结构,这一点也最花功夫。等完成三维制图后,我们将返校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测绘后电脑模型和手工模型的制作。模型的精准度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无偿提供数据助力古建筑修复

7月17日,在黟县南屏的古宅“慎思堂”,一群大学生正在忙活着。这座古宅始建于清朝末年,占地超过1000平米。据古宅的继承人叶老先生介绍,这座宅子当年花了一万块大洋,修了十年。“你们看这门窗的雕工,选取的图案都是有讲究的。”

一旁,合工大的学生拿着各类工具进行测绘。“我喜欢他们过来,这既对他们的专业有帮助,也能让我更了解家族的那段历史。”叶老说。从1993年至今,合工大对皖南古建筑的测绘样本已经完成了两百余次。“很多建筑由于结构复杂,需要反复测量。2005年以前的样本没有完整纳入数据库,之后根据数据库的数据,我们为修复吴氏宗祠提供了很大帮助。”合工大建筑系副主任刘阳说。

“当地政府对我们测绘提供了很大支持,目前都是无偿向政府提供这些数据,未来也将继续。”刘阳说,学生的测绘成果也会作为考量其学业的一部分,“测绘态度和质量不合格将拿不到学分。”

缺乏数据,呈坎古建筑难完美修复

早前的一场洪水造成呈坎的罗东舒祠、长春社、罗润坤宅等全国文保单位多处浸水,罗东舒祠侧面女祠的一堵墙被洪水冲垮,元代古桥环秀桥的桥面更是被洪水直接冲毁,仅留下几个桥墩裸露在外。

合工大建筑系贺为才老师介绍称,“呈坎受损的古祠堂在暴雨后进水,清理淤泥后就可以继续开放,但环秀桥由于材料被冲毁,也没有相应数据支持,现在只能靠向社会征集桥体照片来尽量提高修复水平。”

原载于《江淮晨报》2013年7月18日A24版

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3-07/18/content_704834.htm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