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区域研究报告助力区域发展
——《201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在皖发布
中国改革报讯(通讯员 周慧 记者 王建东)近日,《201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研究成果在安徽合肥发布,该报告由合肥工业大学首位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杨善林教授主编,并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题报告系列。报告全文近50万字,是首部系统总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展状况、建设经验的专题报告,是我国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加快推动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该项目的承接单位,组成了由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头人与教学科研骨干及校外有关科研机构的专家为成员的开放式课题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皖江示范区两年来的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安徽省有关部门和皖江示范区市县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201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
三角度探究产业承接
报告全书分为理论篇、综合篇和城市与园区篇,共3篇21章。
理论篇包括产业承接模式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区域合作与联动发展研究三个部分,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和研究示范区建设的三大重大课题,为示范区更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综合篇包括示范区产业承接与发展报告、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报告、社会发展报告、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报告、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资源与环境分析与评价报告和区域比较分析报告。
城市与园区篇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共计8市1区1县的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分析报告、江南和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总体情况分析以及示范区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总体情况分析报告,最后对皖江示范区开发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述评和排序分析。
报告意义重大受关注
编写《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2013),对及时总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2010年和2011年两年中的建设经验,探索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新趋势背景下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思路和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升我国整体协同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廉出席发布会,他表示,学校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势,并将技术优势扩大,转变为对产业链条和市场研发的优势。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新的研究成果发布,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出席发布会的专家领导们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2013)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说,杨善林院士带领的团队,深入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研。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报告上,也体现在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对示范区建设有多重意义。一是在理论上理清了对示范区建设的认识;二是对示范区各个市县区、开发园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有很好的启迪作用;三是对示范区未来怎样发展和转型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该报告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也对安徽省特别是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原载于《中国改革报》2014年1月9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