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安徽青年报】合肥工业大学:志愿助残服务十五年

日期:2014-08-07  稿件来源:  

图文

合肥工业大学:志愿助残服务十五年

安徽青年报讯(通讯员 周慧 记者 张仲磊)1994年,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第一个青年志愿者社团,自那时起,该校就将“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作为学雷锋活动的重要内容。“如今,全校有志愿助残服务基地6个,结对帮扶残疾家庭181户,成立专项志愿助残服务队9支,骨干志愿者维持在400余人,全年辐射带动志愿助残1.6万余人次”。7月14日,该校团委副书记南国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加强“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工作机制建设,如今服务范围涵盖残疾人家政护理、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精神慰藉、全纳教育、残疾意识宣教等内容。

十三年的爱心传递

付正川是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5届的毕业生,如今在上海市工作。今年“五一”长假,他没有出外游玩,而是回到合肥市看望他的特殊朋友——残疾人史小玲一家。

史小玲是脑瘫患者,父亲脑中风瘫痪在床,母亲腿脚不便,无力支撑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付正川等合肥工业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助残服务队的学生们使他们树立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付正川毕业后,多次向同班同学覃华询问史小玲的生活情况。

覃华毕业后继续在该校读研究生,他为这个家庭志愿服务了五年。回忆起进校之初,他记忆犹新。2001年,覃华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入校后就报名参加了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在填写“希望从事哪种志愿服务”时,覃华表示“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能帮助别人就行,最好能够帮助最困难的人”。就这样,覃华被分配到助残志愿服务队,从此,他和同学走进了史小玲的生活,成为该校第一批帮扶史小玲的志愿者。

“每周至少要到史小玲家一次,帮助做家务、修理电器,为她的父亲洗澡等。闲下来,他们就陪老人聊天,陪史小玲出外放风筝,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南国君说,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史小玲学会了读书、写字,且爱上了文学。

2008年,覃华研究生毕业,离开合肥市赴外地工作,不过在他身后,更多的学弟、学妹们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中。孙静、徐俊芬、冯杰明……从2001年至今,合肥工业大学共计有两百余位学生参与了帮扶史小玲的行动。十多年来,正是他们陪伴着史小玲一路走过坎坷的青春岁月。

与一百八十一户残疾家庭结对帮扶

2006年,因病情恶化,史小玲的父亲撒手人寰,留下母女二人相依为命。2011年初,身患绝症的母亲也离开人世。那一天,很多已经毕业的志愿者自发地返回合肥市,为史小玲的母亲安排后事。如今,志愿者们为史小玲建起一个名叫“我们这一家子”的QQ群,群里都是曾经和正在服务史小玲的志愿者。尽管史小玲只能用一根手指按键盘,但并不妨碍她和志愿者们热火朝天地聊QQ,志愿者中谁拿奖学金了、谁毕业找到工作了、谁结婚添宝宝了都会与史小玲一起分享喜悦,正如QQ群名那样——我们是一家人。

在合肥工业大学,像这样坚持10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并非个案,如今,志愿者们结对帮扶的残疾人家庭已达181户。南国君告诉记者,结对帮扶更方便为残疾人家庭提供“量身定制”的贴心服务,确保志愿服务上水平。

“志愿助残是一项常态化、延续性较高的工作,需要以较长的时间、稳定的关系建立起双方良好的默契和信任”。为此,该校采取了“长期阵地+专项队伍+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1999年,该校成立了聋哑儿童助残支教志愿服务组,并与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建立了长达15年的共建关系。针对周末康复中心特殊教育教师人手紧缺、聋哑儿童课余生活匮乏的实际困难,志愿者们积极介入,每个周末都会前去配合对孩子的康复训练。15年来,志愿者和孩子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并形成了一种“周末效应”,每当周末活动结束时,该中心的孩子们都会依依不舍地说:“大哥哥,大姐姐,下个周末你们还要来啊。”

积极创新志愿助残服务模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水平,该校还积极寻求专业助残机构的支持,不断优化项目设计,加强志愿者队伍培训,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工作天地。

自2005年起,该校与合肥市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合作,先后开展了“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及家庭支持”、“智障青年日间照料及家庭支持”、“公众教育与残疾意识普及”三个志愿助残项目。经过“春芽”的系统培训,志愿者们掌握了更为专业的工作技能,先后为九十余名孤独症儿童和三十余名智障青年提供了康复教育、日常照料和生活技能培训等服务,有效缓解了残疾人家庭的照料压力,帮助三十余名孤独症儿童顺利升入幼儿园和小学学习,受助智障青年在语言、认知、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在社区中营造了良好的助残风尚,受到一致赞誉。

“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南国君说,如今,学校正积极探索志愿助残的社会化运作,争取多方支持,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志愿助残活动社会效益最大化。

2003年,合肥市逐步推开残疾儿童家庭寄养试点工作。该校获悉这一情况后,主动作为,积极介入,专门成立了残疾儿童帮扶志愿服务队,参与到合肥市三十头乡吕面坊村残疾儿童寄养基地的工作中。在做好具体工作的同时,服务队注重整合资源,争取支持,积极探寻行之有效、可普遍推广的残疾儿童家庭寄养服务模式。服务队很快就得到了合肥市残疾人联合会、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三十头乡政府、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以及当地群众的有力支持,实现了政策、经费、硬件、技术、人力等资源的充分整合,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在志愿助残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该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政府的多次褒奖,先后被授予“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先进集体动”、“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实现了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丰收。

原载于《安徽青年报》2014年8月4日2版

http://epaper.anhui.cc/paperdetails.php?CurrPeid=856&CurrSid=7838&newsid=26196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