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米地下的别有“洞”天
江淮晨报讯(通讯员 周慧 记者 刘梅梅 卓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如果简单将《孙子兵法》中的“九地之下”按字面理解,地下防空洞无疑是“守”的最好防线。“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藏于合肥工业大学的“地下网”首露真颜对学生开放,5000平米纵横交错的防空洞内景让人感叹“别有洞天”。然而,这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庞大地下工程,同样承载着故事等待“发掘”。
露颜 18米地下
从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的北门进入校园,往左走不到一百米可见一间不起眼的杂货铺,三五平米铺面的商品能一眼望尽。很少有人知道,紧挨着杂货铺的另一个卷闸门内,却深藏着近5000平米纵横交错的“地下防空洞”。
老陈是合工大人武部的“人防管理员”,用他的话说,自己不点灯也能摸黑绕着防空洞走一遍,而且绝不转晕。
为了探寻“地下秘密”,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决定请他为向导。
拉开卷闸门,还有一扇稍显古旧的木门,推开,便是近百级的阶梯通往地下。沿着阶梯往下走,连续几个颇有历史感的拱形门出现在眼前。
“这就是防空洞的入口了,这里的出入口有5个,待会下去我可以一一指给你看。”入口处,老陈小心翼翼地将开门钥匙挂在钩上,一旁还挂了个记录本。
“参观者进去之前,都要先签名,这是为了防止他们因迷路而滞留,一般上来后,要在自己名字后面打个钩表示已经安全返回。”翻着记录本,他告诉记者,就在今年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学校首次对学生开放防空洞,当天有475名学生在签到本上打了钩。
“防空洞是恒温的,一般就在20—25摄氏度之间,你这还没到最深处呢。”细心的老陈一边打开电闸,一边提醒记者注意脚下石阶湿滑。一溜排灯亮起来后,幽长的防空洞映入眼帘,2米多的宽度、3米的高度完全可以容纳几个人并排前行,由于年代已久,内景装饰已经残破不堪,但隐约还能辨认出上白下蓝的墙体色调。
仔细看,防空洞内的壁上、地上都湿着,继续往里走,还能清晰听到水流声。“怎么会有水流声?”面对记者的好奇,老陈解释说,别看防空洞小,可是“五脏俱全”,照明、通风、排水样样齐活。“这里最深处是地下18米,渗水是自然的,防空洞底下也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像现在这样的梅雨季,水会通过管道流向低洼处的‘水仓’,我们再用水泵抽走。”
修建 专业师生十年打造
“你看,这里还有一句标语。”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往上看,防空洞内的墙壁上刷着外文标语,老陈说是英文,翻译过来是“学一门外语是最好的武器”。“应该是建造时就留下,激励学生的。”老陈说。
老陈,叫陈继乐。1979年,18岁的陈继乐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合肥工业大学后勤部的他,对当年记忆最深的事,就是校园的地下防空洞收尾了。
他清楚地记得,合工大这片四通八达的“地下网”始建于1969年,“那时候我还在后勤部门,当时的挖建主要用于战时人口疏散隐蔽,保护学校师生员工的安全。”
“我们是理工科学校,老师、学生就是搞地质、搞建工的,干起来得心应手。”合工大人武部副部长于长伟回忆说,没有额外的工资,当时建工系带头,完成了设计和测量工作,学校还特别给参加挖防空洞的老师和同学们发馒头、包子,鼓足干劲。
“你要仔细看,就能发现防空洞顶部高高低低、宽度也不相同,为什么呢?因为都是学生自己拿着测量仪量的,赶进度时甚至就靠肉眼测,跟现在精密的仪器设备当然是没法比的。”四通八达的防空洞,总面积将近5000平米。
守护 前后经过4次修葺
“唉,这个灯泡外部又凝了一层水珠子,下一趟来就要给换掉了。”引着记者走到一个交叉口,老陈还不忘挨个检查墙壁上的灯泡。“没办法,现在赶上了梅雨季,防空洞里的渗水比其他时候都要多,这些灯泡撑不了多长时间的。”
刚工作的陈继乐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校园防空洞的“守护者”,而这一守护就是26年。在后勤岗位上不辞辛苦地干了9年后,1988年人武部的老干事退休后,陈继乐调了部门,这以后的工作就是和防空洞“打交道”。
“防空洞的维护可比地上工作要费心得多。”平均每周,老陈都要拿着钥匙骑着电动车从校南骑到北门来,下到最深18米地下“溜达”一圈,看看水泵排水情况、瞅瞅墙体是否裂了口子、又或者是哪只灯泡坏了。老陈说,再枯燥、再寂寞,这也是工作,既然是工作,他就要干好。
如老陈所说,防空洞的维护并不容易,这个“地下网”前前后后就经过4次修葺。最近一次是在2007年南一环改造时,当时防空洞内的下水道排水系统不畅,造成了局部防空洞洞下工程出现了严重漏水,学校邀请了合肥市人防办工程技术人员查看,并提出了维修方案的建议。
和平年代的防空洞虽然已经失去“避战乱”的最初功能,却也在警醒着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城市广袤的土地上,一栋栋簇新的摩天大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请别忘记了,也许就在我们的脚下,有一种叫“防空洞”的建筑,安静地陪着我们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
原载于《江淮晨报》2014年9月24日B07版
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4-09/24/content_37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