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洋“大咖”长有一口巨齿
张氏幻龙化石在云南出土;
合工大专家参与研究,相关成果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
新安晚报讯(记者 钟虹)鲨鱼、鲸鱼……提起海洋中凶猛的捕食动物,你的脑海里可能会立刻闪现出这些动物。不过你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海洋杀手”叫“幻龙”。几年前,科学家们在云南发现了迄今为止在三叠纪鳍龙中最庞大的一种海洋顶级掠食者的化石,它被命名为“张氏幻龙”。合肥工业大学专家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学者针对这种巨型幻龙进行研究,并于近日把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知名刊物《ScientificReports》上。
什么是幻龙?
在看这篇文章前,先让记者小小科普一下有关知识。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约2.99亿年前开始,延续至2.5亿年前。三叠纪,距今2.5亿年前开始,延续至约5000万年前。其中,幻龙是三叠纪鳍龙类的一种(注:其它鳍龙类还包括蛇颈龙类和盾齿龙类等)。它们长有锐利的牙齿,捕食各种鱼类及其它海生爬行类动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幻龙并不是恐龙。尽管它们也许会爬到沙滩上“晒太阳”,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
海洋里,类似于现代海洋中的海狮和海豹。幻龙化石分布在世界各地,英国、荷兰、瑞士、波兰、突尼斯、约旦、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现。
□发现 云南乡村出土张氏幻龙化石
几年前,科学家们在我国云南省罗平县大洼子村,发现了一种幻龙化石。该化石并不完整,但具有完整的下颌及部分颅后骨骼。从化石来看,这种幻龙下巴非常大,专家们认为,它具有三叠纪所有鳍龙中最大的完整下颌。这种幻龙被命名为张氏幻龙。
此前,科学家们发现的幻龙下颌骨化石最长的为59厘米,来自欧洲。而张氏幻龙下颌骨化石长65厘米。专家们分析,张氏幻龙体长5~7米,与来自于欧洲的巨型幻龙不相上下。
昨日,记者联系上参与此项研究的合工大资源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俊。身在国外的他告诉记者,从张氏幻龙化石的野外发掘,到最后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正式发表,一共持续了六年。他主要负责野外发掘和化石整理完毕后的化石形态描述、谱系发育分析等工作。
□猜想 它们是当时海洋顶级掠食者
记者了解到,张氏幻龙以四肢为主要运动器官。由于它们对水生环境的适应程度并不高,主要以伏击的方式在水下捕食猎物。张氏幻龙不仅体形庞大,还有巨大且锋利的圆锥形犬齿。专家们分析,它们应该位于当时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主要以大型肉食性鱼类和其它海生爬行动物为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幻龙并不是恐龙。刘俊介绍,“恐龙”属于史前爬行类动物的一个分支,是陆地统治者。而张氏幻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里,算得上是海洋霸主。
□研究 印证了海洋生物圈同步恢复
你知道吗?在距今2.52亿年前,一场号称史前最大的生态灾难在地球上发生。这场灾难终结了二叠纪,导致当时超过三分之二的陆生脊椎动物灭绝,96%的海生物种消失。虽然这场灾难对生物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重塑了进化的方向,为现代生态系统结构的建立开辟了空间,一些新物种开始出现。不过,科学家们无法确定这种生态恢复是否在全球同步进行。
记者了解到,在三叠纪早中期,泛大陆(注:大致位于现代欧洲和美洲附近)两侧浅海中,出现了鳍龙或鱼龙等海洋巨型顶级捕食者。与此同时,这些巨型顶级捕食者在当时的古太平洋西侧是缺失的。张氏幻龙化石的发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
专家们认为,张氏幻龙化石的发现,印证了在三叠纪早中期,全球浅海生态系统已从二叠纪灭绝事件中恢复过来,这一恢复具有全球同步性。当然,张氏幻龙的发现,并不是这一论断的决定性因素。此前,科学家们在云南罗平发现的混鱼龙、长颈龙、鸥龙及各种肉食鱼类、草食鱼类等,已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随着张氏幻龙的发现,罗平生物群的食物网结构显得更加完善。 周慧本报记者钟虹
原载于《新安晚报》2014年12月10日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xawb/20141210/article_32258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