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大党委铸魂强基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系列报道之三
新华网合肥7月12日电(记者 房子妤 通讯员 周慧 张瑾)今年的5月20日,正在举行的学校科技文化周活动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崔店村崔店小学的45名孩子。“两弹一星”元勋使用的手摇式计算机,我国第一代东方红拖拉机、距今8亿年的三峡勘探坝基岩芯……在学校工程认知博物馆,数百件珍贵工程展品让这些大多数第一次走出偏僻村庄的孩子们大开眼界。
孩子们欢呼雀跃,学校赴崔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游庆国,却还没顾上回家看看尚未痊愈的爱人。今年4月,当学校党委找到游庆国谈话,委以精准扶贫攻坚重任时,他的爱人因为腿骨骨折,日常生活还需要人照料。而扶贫工作队的另外两名成员,孩子都在上学关键时期,同样是家里不可或缺的顶梁柱。“接到任务后,我们都是给爱人打了个电话,没有丝毫的犹豫就踏上了征程。”吃住在村里,白天奔波在扶贫第一线,晚上思考的还是如何扶贫扶智,怎样从根上拔出“穷刺”。尽管回合肥只有2个小时车程,三人却半个多月都没顾上回一次家。
学校另一个定点扶贫村,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利辛县城北镇陈营村,学校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陈营村第一书记申军,对村里每一家贫困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申军把贫困乡亲当作自己的亲人,将贫困户的现实需要和学校帮扶工作紧紧地结合到一起。今年2月,申军被利辛县委县政府评为2016年度“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在合肥工业大学,苦活累活党员先干,遇到危险党员先上,已经成为常态。2015年10月,当学院实验室发生公共突发安全事件时,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丁运生,为了在第一时间查清实验室内物品情况,为后续科学处理提供可靠依据,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三次冲进现场。
服务意识强了,工作作风实了,工作态度积极主动了,这是全校师生员工最为切身的感受。
长江青年学者、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汪萌,正在与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多媒体信息处理与网络信息挖掘方面的核心问题开展共同研究。在将相关产学研合作协议上传至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后,汪萌在24小时内就收到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回复。随后,他就可以在学校科技服务中心享受到“一站式”服务,方便快捷地完成科研项目申请、审批等一系列管理程序。
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繁琐复杂。过去,科研人员往往需要在办公楼内上下几趟,挨个敲门才能办好一项手续。如今,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建立起柜台式办公的集成化科研服务平台,实现了“办理业务一站式、认领成果不填表、科研考核不扰民”,让科研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系统谋划下,各职能部门一边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一边打破传统管理服务的条块分割,夯实公共服务管理内容,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找准管理服务中的工作衔接点,通过环环相扣、明确职责形成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为师生服务不推诿、遇师生诉求零扯皮。
“主教学楼天花板还有蜘蛛网、学生公寓窗户上还有小广告……”翻开物业服务中心质监主管杨雁冰的工作记录,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午夜子时、天刚拂晓,学生公寓、教学楼、行政办公楼都留下了总务部同志们定期巡查的身影。
在总务部开设的网上报修平台上,每天接到师生报修就有100多件。为了给全校师生做好服务,他们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制定了明晰的“责任清单”“负面清单”,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建设,使每个岗位、每个部门、每项工作,都有明确具体的职责、规定和规范,做到了师生诉求24小时内必有回复。在每周报修统计表上,师生对维修满意率接近100%。“我们的追求,就是将后勤工作当作和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事业去做,和教师们一样,站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三尺讲台’。”杨雁冰说。
附属医院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推行人性化服务;离退休工作部想老同志所想、急老同志所急,恶劣天气为离退休老教师送去生活用品……一项项看似平凡的举措,让为师生服务从心开始的主旋律,久久回荡在整个校园。
工作作风的转变,更体现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跃升上。近年来,学校狠抓文件制度建设“废改立”,对2000年至2015年以来的学校层面的377份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废止115份,修订93份,新制订规范性文件73份,构建完善了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层次制度建设体系,确保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工作讲政策、办事守规矩,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2016年5月,学校印发了《合肥工业大学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公务外出管理规定》,对全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公务外出做出了明确细致的管理规定。
“工作作风实,制定的政策就实,落实的效果就实。”在教务部部长陈翌庆看来,学校的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首先考量的就是管理部门是否真抓实干、动真碰硬。
正在扎实推进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专门建立起“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标准”,本科生在什么阶段要培养什么样的实践能力,要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实验条件作为保障,更是一目了然。如今,学校每年投入的实验室建设资金超过6000万元,但购置每一台实验设备都要严格按照实践能力标准,从政策上确保学校投入更加精准,每一分钱都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目前,学校仪器设备开出率和综合创新实践水平在完善的政策保障下获得大幅提升。
原载于新华网2017年7月12日
http://www.ah.xinhuanet.com/2017-07/12/c_1121308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