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安徽日报】高校如何当好地方“点金手 ”

日期:2019-11-15  稿件来源:  

图文

安徽日报讯(记者 陈婉婉 通讯员 周慧)腾空而起、盘旋侦查、精准打击……近日,在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三大赛事之一的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总决赛上,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飞行器创新实验室的同学们,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捧回了一等奖。自2012年合肥工业大学和宣城市共建的合工大宣城校区开始办学以来,该校区稳扎皖东南,不断用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先进校园文化,全方位为地方注入创新活力。

高质量人才培养 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这架刚刚斩获一等奖的无人机,融合了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了让它一飞冲天,团队师生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研究上。像他们一样一头扎进学术和科研的团队,在合工大宣城校区还有很多。谁也想不到,短短7年前,这片学习沃土还只是一片普通的皖南红土地。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宣城市的全力支持下,新校区按照一流标准迅速拔地而起;合工大近百名教职员工挥别家人,转战皖南。异地办学的种种困难被逐一攻克,一大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来到这里教书育人。7年多来,该校区学子仅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就捧回了264项奖项,一批批毕业生成为宣城市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创新创业的先锋。2018届毕业生凌训延,一毕业就把户口落在了宣城开始创业。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徐宝才等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他在宣城创办的食家侦探工作室,将物联网、人工智能、食品快速检测等技术手段与现代管理相结合,为保障食品安全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先后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8项,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一年多来,他凭着扎扎实实的创业“成绩单”先后获评安徽省创业之星、宣城市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这些荣誉来自于学校深厚的科技背景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凌训延说。从在校牵头组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到毕业后真正搏击商海,他的身后,一直没有离开学校的支持。

近年来,该校区还发挥智力优势,先后为宣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项目管理、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60余人。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广受社会青睐的同时,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该校区的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万名,不少毕业生都把就业的目标锁定在宣城。“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瞄准‘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用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回报宣城人民的深情厚谊。”合工大校长梁樑为宣城校区人才培养画出了蓝图。

科研瞄准一流目标 助推地方科技进步

被称为高铁“跑步机”的高铁机车专用实验台架,可以模拟线路运行的各项实验项目,让机车“足不出户”就可以查找动态故障,是推动高铁技术进步的关键装备,也曾是发达国家对我国明令禁售的“卡脖子”工程之一。位于宣城市泾县的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在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实验台架研发专用电机时一度遇到难题:电机频率一旦超过70赫兹,就会出现功率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合工大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鲍晓华教授收到求援消息后,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赶赴企业,成功攻克了电机高频稳定性问题,保障了我国第一台和谐号机车专用实验台架顺利诞生。

今年33岁的刘勇三年前从北京博士毕业后来到这里任教。工作两年后,他就主持设计研发成功机器人工作站,针对传统食品加工企业高温高湿的恶劣工作环境,将原需15人操作的生产线降为仅需2人到3人,并在宣城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投入使用,大幅提升了企业产能。在“双一流”高校的人才聚集效应下,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到宣城校区,仅仅年轻博士就有50余位。学校启动实施了“博士帮扶企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设立了博士产学研专项资助基金,帮助他们迅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行家里手。

为了实现宣城地区科技需求与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无缝对接,该校区与宣城市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都签下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20余个。近年来,双方合作委托项目90余项,申报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仅鲍晓华科研团队,就与当地企业联合获批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并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为了打好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的阵地战,学校立足宣城实际凝练科研方向,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生物食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机械制造与汽车零部件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等一批科研团队,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推动宣城市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的强大动力。”合工大副校长兼宣城校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鸿海介绍说。

凝练特色校园文化 为历史名城再添活力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宣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汇聚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宣城校区的建立填补了宣城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280万宣城人民拿出了最大的热情欢迎校区师生。“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欢迎我们的横幅标语。得知我们是来报到的学生时,有的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收取车费。”毕业三年后,已经在中国核工业集团福清核电站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宣城校区第一届本科生任光宇,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宣城大地时的情景。很多同学都有相似的感动,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宣城人民。

自动化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孙文成和同学们自入学以来,每个月都去周边社区与小学开展两到三次志愿服务工作。今年9月,他还组织同学们与社区老人儿童结起对子,定期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工作。“我们还有一个心愿,要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送进小学校园,在这里的孩子心里播下科学的种子,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健康成长成才。”据统计,该校区已建立志愿服务基地33个,志愿服务项目37个,志愿服务队28支,涵盖了扶残助残、敬老爱幼、义务支教、文明创建、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各项工作。校区平均每年参加志愿服务超过5000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20000余小时。

为了更好地宣传宣城声音,2014年6月,该校区专门成立了皖南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确立了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房四宝、历史名城、历史名人、优秀家风等内容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的研究成果多次被相关部门采纳。“我们将研究成果融入各类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将当地历史文化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毕业后学生走到哪里,就会把宣城的声音带到哪里。”研究中心副主任夏建圩介绍说。

宣城声音也跟随着校区的学术交流传出了国门。在与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等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时,学校不遗余力地推介宣城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宣城市国际知名度,助推了宣城市旅游业、制造业等走向世界。合工大党委书记余其俊表示:“学校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全力办好宣城校区,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扎根皖东南,谱写新篇章。”

原载于《安徽日报》2019年11月15日教育时空版

http://app.ahrb.com.cn/szb/content/201911/15/c125399.html

编辑:周慧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