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我校在电催化C-N偶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日期:2025-09-23  稿件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文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玉程教授课题组在电催化C-N偶联合成尿素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Regulating Active Hydrogen Supply over Cu Clusters-Interspersed MoS2/MoO2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Urea Electrosynthesis”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尿素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氮肥和重要化工原料,其传统工业生产主要依赖Bosch-Meiser工艺。该工艺以高能耗的Haber-Bosch合成氨过程为核心,反应条件苛刻,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仅能耗巨大,还对环境造成较高负荷。因此,开发绿色、高效的新型合成路线,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CO2与含氮物种通过电催化偶联合成尿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然而,该技术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反应路径复杂、C-N偶联动力学缓慢、活性氢(*H)供给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催化效率与产物选择性。

图1 催化剂微观结构和成分的表征

针对上述挑战,吴玉程教授课题组的王岩教授、“香江学者”博士后张剑芳,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Hark Hoe Tan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谈浩博士等人合作,发展了一种基于Cu-MoS2/MoO2协同催化剂的新策略。通过低温液相剥离结合氧化-还原调控,成功将Cu纳米簇均匀锚定于部分氧化的MoS2纳米片中,构建出独特的Cu-MoS2/MoO2异质结构。该结构一方面促进了水分子的吸附与解离,有效释放表面活性氢(*H),另一方面调控了Cu簇的电子结构,从而显著提升了CO2与NO3-中间体的生成及C-N偶联效率。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活性氢在电催化C-N偶联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开发高效、可持续的电催化尿素合成体系提供了崭新思路。

图2 界面水解离和活性氢的表征

上述研究全面依托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安徽省先进纳米能源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课题支持。

论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19152

(王岩/文 张剑芳/图 罗来马/审核)

责任编辑:刘红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