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探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理

日期:2016-12-14  稿件来源:  

图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与饮酒、肝炎病毒等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肝脏中甘油三酯与脂肪酸的过度堆积,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超过20%。近日,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取得的研究成果,探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理,发现了新的调控肝脏脂肪化基因。肝脏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肝脏学》以“Nogo-B蛋白受体缺失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lpha依赖的途径增加肝X受体alpha的核转运而促进肝脏脂质生成”为题发表了该科研成果(Hepatology 2016 Nov;64(5):1559-1576)。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肥胖、糖尿病等胰岛素抵抗人群中高达75%,且可由单纯性肝脏脂肪变性与脂肪性肝炎发展到肝纤维化和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其病因复杂,目前临床上认为肥胖、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不当的饮食与生活方式以及锻炼不足等均是其致病原因,但对其发病具体机制仍缺乏了解,对应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韩际宏课题组,与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合作开展的研究,发现了新的调控肝脏脂肪化的基因Nogo-B蛋白受体,有望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Nogo-B蛋白受体又称为NgBR。该项研究发现,肝脏中NgBR蛋白水平降低与脂肪肝发病有直接关系。在相关实验中,敲除NgBR基因的小鼠肝脏中积累了大量甘油三酯与自由脂肪酸。研究证实,这种脂肪的积累是由于NgBR水平下降导致调控肝脏脂肪酸合成的中枢分子肝X受体alpha的核转移与激活,同时与具有增强体内能量代谢传感器功能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lpha失活密切相关。

据介绍,目前临床上用于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抗“非酒精性脂肪肝”功能,但由于机制尚未探明,影响其实际应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调控NgBR水平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刺激肝脏NgBR水平,抑制其发生与发展。这一成果对防治相关疾病具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脂肪刚.png

图例解释:A: 脂肪肝病人肝脏中NgBR水平下降;B: 小鼠肝脏NgBR表达缺失导致脂肪肝发生(红点代表肝脏中脂肪过度堆积);C: 定量分析发现肝脏NgBR表达缺失导致肝脏中自由脂肪酸与甘油三酯升高(左侧)和血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出现(右侧)。NgBR LivKO: 采用基因敲除手段使小鼠肝脏NgBR不表达。

(宣讯/文 段亚君/图)

编辑:周慧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