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恩情,中共党员,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8-1班学生,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
这些年来,何恩情把自己的文学梦变成人生的理想来追求,并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何恩情就是一个成功者。
不是吗?你看,他来自于安徽省庐江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18岁,考入我校;20岁,他潜心钻研,巧妙构思,开始续写《红楼梦》;22岁,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红楼梦》续写者,同时也被有的媒体誉为“中国在校大学生续写《红楼梦》第一人”。今年,他因学业优异,表现突出,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
敢于做梦的“留守儿童”
由于家庭贫困,何恩情很早就成了“留守儿童”,但对《红楼梦》一直情有独钟。从一知半解到成功续写红楼后面情节,十几年来,抱着一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多数人把梦寄托在心里,以便随时怀揣着梦去奋力前行。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我不能只让小小的心去承受重重的梦,我喜欢像曹雪芹一样把它寄托在《红楼梦》里。”
上初中时,何恩情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读起了四大名著,对《红楼梦》尤为着迷,不知道读多少遍,直到书页残破。上高中时,对古体诗词产生浓厚兴趣的何恩情,萌生了续写《红楼梦》的念头。谈及最初续写红楼的原因,何恩情笑着说:不为名,不为利,只是热爱红楼、痴迷红楼进而想延续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常想,自己能不能也尝试着续写《红楼梦》,把符合曹雪芹原意的大结局展现出来呢?
大一下学期,随着自身文字功底的加深和对原著理解的深入,何恩情开始真正构思,大二暑假,他正式着手进行写作。合肥的盛夏酷暑难当,有时气温甚至达到了40度左右。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何恩情早出晚归。清晨6时起床,忙着去做暑期兼职,下午17时多才下班,何恩情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就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继续构思,有了一点想法就记在小本子上,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灵感。夜晚,在闷热的寝室里,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机,没有可口的冰棒,没有好吃的冷饮,只有破旧的电扇嗡嗡旋转,和着敲击键盘的声响,汗水顺着他清瘦的脸颊一滴一滴流下来,他也顾不上擦一擦;孤单的身影,在昏黄灯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寂寥零落,他依然忘我地写作着,为了自己的梦想,奔波在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中。
开学后,何恩情常常随身带着电脑,在图书馆自习室里一坐就是一晚上,有时候坐到腿都发酸了。写作中的难中之最要数那60首古诗词的写作了,其平仄和押韵,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光是古诗词,何恩情就修改了十几遍。
当写到第85回时,何恩情也想到了放弃,然而心里面总有一个声音在回荡,冥冥之中告诉他不能放弃。
就这样,何恩情一步步坚持写到了最后。
续写“红楼”传承文化
为了尽可能地忠于曹雪芹的本意,何恩情一遍遍地翻看原著,细细琢磨前80回的暗示、脂砚斋批语、红学家的推断,精心安排情节架构。为了提高自己的诗词与古文功底,他买来《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书,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还把原著的诗词摘抄下来,细细品读。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的写作,何恩情清晰记得2010年10月6日上午10时多,还在老家放假的他完成22万字的初稿。他说:“《红楼梦》中承载了我浩瀚的社会层面的梦想。我不愿做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林黛玉,也不愿做理智藏奸的薛宝钗,如果真要从中必选其一,我希望把我的选择放在梦中,我希望在梦中去追寻我有价值的人生。在我的梦中,还有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我倒希望所有的人都和我一起去掂量自己梦的重量,去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当时,他刚刚21岁,成为《红楼梦》最年轻的续写者。
何恩情把自己续写的《红楼梦》放到合肥工业大学论坛、合肥论坛以及百度周汝昌吧、刘心武吧和天涯论坛上,引起了数万网友跟帖热议。与此同时,何恩情也受到许多文学网站的关注,“红袖添香”甚至发来签约书,邀请他成为签约作者。但是何恩情觉得自己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希望能多写几部小说,“有了一定积累后再考虑签约”。
从去年至今,何恩情一直在不断修改自己的初稿,不仅将原来的28回增加到31回,而且对全篇的语言反复修改,希望能接近原著风格,对60多首诗词更是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目前,他的《红楼梦续篇》在合肥工业大学论坛、贴吧,天涯论坛里,点击率达到5万左右。
他的续写红楼,引起了媒体的普遍关注。《安徽商报》 2010年4月6日以《合工大学子22万字续红楼梦》为题,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何恩情续写红楼的经过。之后,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安徽青年报》均给予了大量报道。《华西都市报》、《市场星报》为此专门策划了一个专栏,报道何恩情续写红楼这件事情。
磨砺成就精彩人生
在续写红楼中,何恩情遇到了很多困难,比方说对古代语言的把握、诗词的拟写和对曹雪芹原意的理解方面,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当他遇到困难时,他都努力地去正视、去克服困难,因为他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
2008年,他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开始了一段自立自强人生的经历。他进大学时,父母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凑够了学费,但生活费始终没有着落。为了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自己的学业,同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利用空闲时间做各种兼职,摆过地摊,帮人装过宽带、卖过衣服,做过画模,发过促销传单等。在2010年他的国家奖学金发下来时,他还给家里寄了1200元。不论是写作还是生活上,他都遇到很多困难。但家庭的窘困激发他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他很明白只有学习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虽然平时生活很辛苦,但他会一直努力地走下去。
生活上何恩情严于律己,以朴素干净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很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平日里,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也从不乱花一分钱。节假日里,经常往返于图书馆和兼职工作之间,在减轻家里负担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班里,何恩情乐于助人,热心帮助其他同学,努力提升班级的学习气氛。何恩情曾担任过英语班学习委员和寝室长。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先人后己,积极主动配合老师开展各项学生工作,在每学期的考试中,他都名列前茅。大二,何恩情就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和英语六级考试;并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及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大学期间,何恩情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及校级创新计划。2010年参加国家级创新计划《安徽历史文化名人形成机制的研究》。2011年,此项创新计划参加了第四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省级特等奖。与此同时,何恩情主持并参加了《中部地区农村青少年成长与文化环境之关系研究》、《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形成的关键作用的研究》、《大学教育之生命教育的研究》等校级创新计划。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砺,才能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才能懂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成长。“付出才会有回报”,何恩情秉承着这样的人生信条,他将在自己奋斗的路途中继续努力,发挥特长展示潜力,在以后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的精彩。自强不息,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将激励他不断地奋发前进,在人生道路上劈荆斩棘。我们有理由相信,何恩情会一直努力,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前进。
来源:(《合肥工大报》第5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