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看自己的老师做报告?这件看上去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我校的同学们身上实现了。这个寒假,同学们就在家中观看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钱斌在百家讲坛里上的《千年一笔谈》这门“课”。
其实,钱斌老师在电视上正式露面之前,学校已经有很多同学得知了这一消息。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2010-1班詹宇辉发现,“钱老师有两节课没来上课,后来补上了。后来他对同学们解释是去北京录节目了,不过就是不知道是什么节目。”不只是詹宇辉,很多同学对他录什么节目议论纷纷。最后还是加了他在新浪微博的同学道破天机——他在x月x日发了一条微博:“纲要课19、22班的童鞋们请注意:10月22日我要去北京录像,暂停一次。”
在节目开始前,人人网、qq空间等学生常去的地方已经成了钱斌老师的宣传阵地:“1月27日合肥工业大学钱斌副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千年一笔谈》。”在临近开讲的时候,甚至连详细的节目单都已经在人人、qq上相继出现。
“这位钱斌果然是工科院校的老师,即使是文科老师,即使是在百家讲坛这样的地方也能讲出这么具有科学特色的课。”山西的一位学生家长看后发表感慨说。的确,《梦溪笔谈》是沈括对当时社会科技的高度综述,是一部在中国科技史上有极大影响的奇书。钱斌老师在讲《梦溪笔谈》时,时而述人,时而述史,但总不忘对其中涉及的科技现象及其历史意义进行一番描绘、阐述。
对于同学们来说,寒假期间和家人在一起“上课”,本身就很有趣。吃完午饭,将电视锁定到中央十套,一边听课,一边趁着讲课的间隙和家长聊聊关于学校的事,其乐融融。
家长对关于合工大的老师在电视上讲课也很有感触:“一直想看看学校老师讲课怎么样,就是太远了不能赶过去听,现在听了,感觉讲得的确是清楚明白,有条有理。”那位学生家长说,“不过在听课时感觉好像还是有点快,要是中间没间隙时间,可能还真跟不上。”
微博中的互动在电视授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电视节目的播放过程中,网友天朝华兴就指出了:“《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凹透镜成像比欧洲早了400多年,这是不对的。《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按公历计算是11世纪末,而凹透镜在欧洲发明于13世纪。这么算,比欧洲顶多早了200多年。”钱斌老师迅速在下面回复:“多谢指教,我再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最终查证后发现,在科技史学界,这一数据其实从最初开始就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以讹传讹。钱斌老师特别感谢这位网友对他的错误予以指正。微博在电视授课中,弥补了学生与老师远隔千里不能互动的缺陷,使得老师与学生得以“面对面”的对话。
其实对于钱斌老师来说,录像的过程远远不像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么轻松,往讲台上一站,坐在前面的百家讲坛的观众们,周围四五台摄像机“杀气腾腾”对准自己,甚至台上的镁光灯都没有太多的不适应,但一想到全国观众的目光,这让他还是有些神经紧张。不过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第一讲过后,钱斌老师就完全适应了这样的场景。“毕竟平时上课要面对的是200多人的大教室嘛,这样的场面很快就习惯了。”
的确,钱斌老师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在翡翠湖校区最大的教室里上课,教室有300个座位,常年面对这样多的学生,熟悉了录像的过程后钱斌老师自然不会紧张。但在这个300人的教室里却常常发生诡异的事情,原本应该有250人的教学班却常常能把这300个座位坐满。这是有一部分同学跑来“蹭课”的结果。詹宇辉的同班同学许鹏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听他们班的同学说这个老师讲课讲得好,就跑来‘蹭课’了,‘蹭课’一定要来早点,不然在前面的好座位肯定就没有了。”钱斌对自己的课程吸引人的“秘诀”毫无保留:“思想政治课很重要的一点是上课的老师一定要有个人的魅力,我自己正好学的是科技这一方面,就在近现代史的课程里主要讲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近现代科技史方面的内容,从这里讲出的近现代史可能更能吸引同学们。毕竟同学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历史,一直讲相同的内容会让同学们感到不耐烦。”
“大家知道前段时间在合肥举行的玩石音乐节有个工大的学长在现场打的什么标语吗?只有六个字,非常简单。知道了有奖励哦。”“对,这位同学答对了,是‘合肥工业大学’。”这不是老师讲课,是同学们在钱斌老师的课堂及课余时间做PPT演讲。钱斌老师给同学们自我展示的机会,同学们事先做好PPT,在课堂上,变身为“小老师”,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PPT演讲的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一节课的演讲涵盖了从四大名著到现代摇滚等诸多内容。
在电视前观看自己熟悉的老师授课,再对比与平时的讲课,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2010-1班的李艳发现钱老师“还是有点小紧张,希望他能像平时上课那样侃侃而谈,潇洒帅气。”她祝福钱老师在校内校外都“能挥洒自如的上课”。
来源:(《合肥工大报》第5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