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陈伟:让问题食品在“试纸条”上现出原形

日期:2013-09-25  稿件来源:  

图文

——专访第四届“青年科学之星”、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陈伟

□本报记者 邵洋洋 王 欣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纪实小说《丛林》曾描写出了1906年美国不堪入目的食品业乱象。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看了《丛林》里的描写,曾把正在吃的香肠扔出了窗外。如今,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也让每一个中国人揪心。如何让百姓吃上更放心的食品?陈伟致力于这项工作。他不是致力成为一名安全食品的生产者,而是想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问题食品的检测者。

陈伟是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1982年生,2012年刚满30岁的陈伟从全国350多名年轻的科技人才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届“青年科学之星”称号。委员会给他的入选理由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的相关国际SCI期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等奖项。陈伟说:我将会以这次获奖为研究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做出更加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陈伟(左一)和他的研究生 宁浪沙 摄

“甩开膀子干”

即使遇到过困境和实验瓶颈,甚至每天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可陈伟说他从没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

“一次实验成功,你会觉得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陈伟一脸欣慰,“甩开膀子干,要做就做好,做好该做的。”眼前的教授陈伟,休闲装、牛仔裤,看起来就像一个还没毕业的研究生。和他接触,你会很好奇,他究竟在思考些什么。讲起自己的事,他会不知从何说起,谈起实验来他却又滔滔不绝。

2007年,陈伟从上海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工作一年后他在江南大学开始了他的博士研究生生涯,并在这一年开始接触到食品安全研究领域。

“2007年出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像硫磺馒头、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将食品安全问题抛到了学者面前,食品安全研究掀起热潮,食品安全检测首当其冲。

食品安全检测是指按照国家指标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一些有害有毒指标的检测,比如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

“某种食品在不同存储条件下或不同的处理方式下,元素(有害的)的变化呈什么趋势,怎样控制;某种食品,不同部位的元素含量有何不同,如,瘦肉精在猪体内的不同部位含量有什么分部特点……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不过我现在主要的研究课题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陈伟说,“我想做出简单易操作的‘平民’检测方法。”

据了解,国内现在并不缺少食品安全检测的设备,但现有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大多体型庞大,且价格昂贵,只能运用在官方的检测中。而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涉及到家家户户的今天,亟待一种更便捷的方法,这种检测方法必须廉价且易操作,也就是陈伟所说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让一般的老百姓快速检测出我们的食品是否安全。”陈伟这样解释他所说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现在常用的食品快速检测方法是试纸条和比色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目前陈伟所研究的内容,其中关于重金属检测的试纸条研制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目前正在联系企业,有望形成产业化生产投入市场。

“我希望能把各种有毒食品的检测技术或产品推广到每家每户,普通人都能用的起的试纸条,便宜而且方便。”陈伟说。

“只有当普通百姓能够在市场上买到最安全、最稳定、最低成本的试纸条,并运用到家庭食品检测中,这项科研才算是成功了。科研的目的就是要‘落地’,就是能够为群众服务。”陈伟说,“这种试纸条所有人都能用,不需要懂什么原理,只需要学会操作,所有基层、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人都能使用这种简单的方法。”

让自己研制的产品能够被人们所用,这是陈伟科研路上的信念支撑,“人们有了更简单、方便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信任和监督也会更多,这一切都有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陈伟说。

前瞻的科研视角,踏实的科研作风,紧紧贴近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成果,不仅让陈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满足,也使他获得第四届“青年科学之星”的荣誉。

“ 这个奖是对我过去的肯定,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我的鞭策,让我不断与过去的自己比,整装待发。”陈伟说。

科研路上的苦与乐

除了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目前陈伟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还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疾病的早期诊断。当人体患某种疾病的时候,身体里的某种指标会发生变化,如指标中出现甲胎蛋白就是癌症的标志物,当甲胎蛋白超过一定浓度时,表明罹患癌症的风险较大,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病理检测以确定是否患了癌症。目前陈伟正涉及的是男性前列腺癌的无创检测以及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等领域。

第二是毒品检测。现在的检测方法普遍是尿液检测,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当吸毒者尿液在体内储存超过6小时,这种检测就会发生偏差。陈伟则想通过研究唾液的相关指标,实现检测可靠性更高的目的。

第三就是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从陈伟的研究内容看,他是个很接地气的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总是和现实生活紧紧地贴合在一起;他也是个具有前瞻眼光的研究者,总是能把研究视角放在最前瞻的领域。

回归基础,放眼前沿,这是他一直坚持的,即使一路艰辛。这使得陈伟能够挨过科研路上的“苦”,找到属于科研的乐趣。

说到回归基础,学生时期的陈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痛有很多,包括疯狂地查资料、做近乎无果的实验,也包括各种挫折,当然这些痛最终换来的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满足,痛并快乐着。

“读研的时候研究方向需要查询大量的数据资料和论文刊物,因为学校缺乏系统的数据库资料,只有自己总结摸索,那时候基本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为了找到更详尽的资料还要往外边的图书馆跑。最多的就是去上海科技情报中心去查,早上8点钟去,下午5、6点钟才回来。”陈伟说,“那时候白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图书馆借书,复印,还书再借。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消化白天找到的资料。”这种不断重复的简单、枯燥的生活持续了很久。

除了查资料,为了做好实验也是苦不堪言。

“为了培养造血干细胞,做了三四个月实验,仍旧没有任何反应,当时真的近乎崩溃。造血干细胞的繁殖能力很低,但是三四个月依旧没有反应也很少见。连导师也开玩笑对我说,应该去烧香求运气。”陈伟笑着说。两个星期后,陈伟的实验成功了。“当时开心得都不想离开实验室,那种快乐和满足是其它任何事情都无法代替的。”

“坚持,不断改进,相信一定能够做出来,最后才能成功。”这是陈伟口中成功的秘诀。当然离不开他的用心、细心和耐心。

研究生毕业后,陈伟面临着抉择,他必须决定是选择工作还是在科研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当时上海市商检局向陈伟抛来了橄榄枝,不仅在薪酬待遇上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更能帮他解决上海户口。

因为内心的科研梦,陈伟毅然选择了后者,决定在科研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进入食品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江南大学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这一切都为后来他来到合肥工大从事科研埋下了伏笔。

“作为四大科教城之一,合肥有良好科研环境,有兴建中的科技园、产业园带来的科研产业化保障,工大提供给了我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平台。在这里我能够做更多自己想要做的东西,有更多自己发挥的空间,我很感谢学校对我们这些年轻科研人员的照顾。”陈伟说,不过合肥缺少相对产业化的研究,倾向于农产品,同时也缺少医学诊断的研究,所以我想做这个领域的研究。徐枞巍校长提出科研要‘落地’的举措,也让我做起实验来更有干劲。”

陈伟与合肥工大的缘分就此展开。

2011年9月到2012年底一年多的时间里,陈伟和他的10名研究生团队共发表了6篇论文,那年他刚满30岁。

除了自己的科研项目,陈伟还承担了本科和研究生共5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读研究生时的两位导师,他们逼我培养出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我指明道路,读博士时的导师,给了我很多细节方面的指导,如果没有他们,我今天也不会得到这么多荣誉。”陈伟说,他会像他的导师对待他那样指导每一位学生。

现在的陈伟已经申请了18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8项已经获得授权。

陈伟和他24×7的便利店精神

“我常告诉我的学生,要发挥‘便利店’精神,一周7天,就要用24×7的时间做科研!”陈伟说。

“我曾经在美国有过一次短期的交流学习,在那里的亚洲人都非常努力,他们好像每天都想要工作25个小时。可能是了解差距,所以才会更有动力。”陈伟说,“我常告诉我的学生要发挥‘便利店’精神,因为我们在工大做实验,着眼点不能仅限在工大,不能只跟清华、北大比,科研的着眼点应该是全世界,要有世界眼光。想要和他们同台竞争,只有比他们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陈伟不仅这样要求学生,他自己也一直这样实践。

“我第一次看到他,感觉他走路特别快,就像着火了似的。”陈伟的“大弟子”梅占龙笑着对记者说。研二时,梅占龙发表了3篇SCI论文,申请了2项专利,并获得过“校十大科技标兵”的称号。“陈老师志向远大,第一次看到我就跟我说‘Aim Big’,就是说我们要做世界前沿的东西,而且对我们指导特别细心。”梅占龙笑着说,“可能是因为太忙了吧,我连后悔的时间都没有。他要求我们首先要有眼界,有思想,不仅要会做实验,各方面能力都要有。”

当问及陈老师最大的特点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异口同声,“效率非常高”!

“我花了两天时间写的科研申报书,他只用五分钟就给我改完了,他看东西瞬间就能抓住重点,一针见血。”金兆麒的脸上流露出对陈老师的崇拜之情。一开始跟着陈伟老师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时,刚升入大四的金兆麒对实验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陈伟的指导下,他逐渐找到了实验的乐趣。

“跟着陈老师,刚开始是压力逼自己去学,后来就是兴趣。”陈伟的另一名研究生邓怡说。

除了“激情”和“效率”,学生们对于陈老师最多的评价是完美。

“他自己也说他是处女座,追求完美主义。”研究生吴晶晶说,“当论文或是实验中出现不该出现的细节错误时,陈老师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我们。”

“刚开始做实验很辛苦,上个课题我做了一个月还没有理想的结果,特别着急,陈老师就鼓励我说,‘以后发了文章就很厉害了’。”吴晶晶笑着说。

“他还会跟我们说他以前的事,说失败是很正常的,很励志。”邓怡补充道。

“陈老师对我们真的很好,到研究生毕业我要在工大待7年的时间,从来没有哪个老师给我这么大的帮助。如果以后还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会和陈老师一起风雨同舟。”梅占龙说。

采访结束,告别一上午阴霾的天气,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陈伟的桌子上,一个致力于为食品安全而努力的青年正在路上。

(原文摘自2013年09月20日《合肥工大报》第633期第3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