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姚运金:是别人家的老师?不,是你们的老师!

日期:2016-06-08  稿件来源:  

图文

20160402120009235742.jpg

“想拿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要多做实验啊!”

“专业课考了第一名?被你碰到还真容易啊!”

“你这是想考100 分的节奏啊?别太累着了,差不多就行了!”

……

当听到这些话语的时候,你心里可能会有一些疑问,难道这是出自一位老师之口吗?是的,没错!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都出自——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姚运金老师之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同学们口中的“别人家的老师”。

2015 年11 月12 日,下着中雨,在透着凉气的化学实验室,笔者第一次见到了姚运金老师。高挑,瘦削,深蓝色毛衣配半框眼镜,眼神深邃而有力,似乎和普通的高校老师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他不仅是我校“同泽优秀园丁奖”获得者,更是4 篇ESI高被引论文和1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的拥有者。

但是,当谈到这些成果的时候,姚老师却说:“这些奖项只是呈现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培养学生以及对社会做贡献,才是毕生最迫切的追求”。

化学实验就像巫师的魔法

时间追溯到二十几年前,那时的姚运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那个时候做化学实验,那些化学现象特别有意思。比方说这两个东西加在一起居然会变色?!那两种东西加在一起居然有了沉淀?!”姚老师边说还边比划着,“我觉得特别像中国的巫师变魔法,你觉得呢?”说完这话的姚老师,和笔者一起哈哈大笑了起来。

中学时期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充分勾起了姚运金的好奇心,加上当时的化学老师教学有方,让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化学,并且开始对化学这门课程进行钻研,在拿了几个化学奥赛的奖项后,姚运金更是沉醉在化学的世界里面不可自拔了。

“其实化学这门学科的确有些枯燥,并且伴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化学实在让我太好奇了,我从中也发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上大学时,姚运金选择了化学作为他的专业研究方向。在随后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攻读期间,他也没有改变。

时间飞逝,在经历了10 年的求学之路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进入了家乡人民交口称赞的合肥工业大学,正式开始了一名化学教师的生涯。

当聊到为何会选择当一名教师时,姚老师告诉笔者,“我的父亲、叔叔、大姐以及姐夫都是教师,家里还有很多长辈都是教师。”

长期的耳濡目染让他意识到,教师是一种很受人尊敬的职业。“当时也没有想着以后一定要当老师”,但藏于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的那份敬重,却让姚运金在毕业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了做一位高校教师。

学生的蜕变是老师最有意义的时刻

在姚老师一片华丽丽的获奖记录之中,各种学生的获奖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去年8 月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当我坐在下面看着学生在上面演讲时,就觉得很震惊,学生是什么时候成长为现在这样优秀的模样?”回忆起过往带学生参加比赛的场景,姚老师还历历在目,“当你发现一个学生从一无所知转变为非常优秀时,那是一个老师最有意义的时刻。”说着这话的姚老师,眼角和嘴角都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在姚老师眼里,没有什么能比学生有所进步更让他高兴的了。“老师扮演的角色和父母有所类似,都是不求回报的”,大抵就如同园丁挥洒汗水,浇灌着花朵的心情一样,在看到花朵盛放的那一刹那,再多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姚老师对学生的用心,不仅表现在比赛指导中,更表现在平常的课堂教育上。

本科生张薇曾经上过姚老师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授课过程中,姚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喜欢和我们互动,

他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巧妙设疑和点拨来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并努力让我们记住并掌握相关知识。”

但对于姚老师来说,上课并不是简简单单将书本知识教授给学生,更是要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将自己的经验、理念和体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

“我们要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借此挖掘学生的才能。”姚老师说道,“因为年轻,学生们普遍看的不够远,因此我们老师就应当替他们看得远一点,培养他们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能力。”

亦师也亦友,当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虽然姚老师一直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但他的学生都觉得老师很好相处,特别幽默风趣。硕士研究生秦家成一提到姚老师的趣事,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一桩接一桩往外蹦。“有一次我因为一件事情特别郁闷,老师看到我郁闷,就打趣逗我开心。”想起当时的情景,秦同学边说边笑。

而张薇同学也和笔者爆料,“姚老师生活一直挺节俭的,用的是那种比较老式的手机,最近,老师终于换了一台智能机,我们都问老师为什么换手机?他回答说,要跟上我们的节奏。”

听到这时,笔者就已经笑喷了。然而,百闻不如一见,采访中,笔者亲身体会到了姚老师说“段子”的功力。当时,笔者只觉得,姚老师不去说相声,真是可惜了。不过也正是这样幽默诙谐的性格,才使得他在学生中具有高人气,成为了同学们口中的“别人家的老师”。

但是在姚老师的心中,自己还远远做的不够。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会做人,要以身作则。“我从来不给学生什么硬性要求,比方说早上几点钟要到实验室,但是我几乎天天都是最早到实验室的。”姚老师告诉笔者,“如果要求学生做什么,我自己必须先做到,要不然有什么资格要求学生们做这做那的呢?我和学生是平等的。”

然而,这样一种轻松对等的师生交流模式,不仅没有让姚老师的学生们懈怠,更使得学生们以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我们实验室出科研成果总是最快最新的。”秦家成同学很自豪地告诉笔者,“姚老师他会想方设法培养你,在他的培养下,你会有一种质的飞跃。”

家庭生活需要做出一定牺牲

从2006 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姚老师的工作量逐年增加,虽然在科研学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也坦言,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

“宝贝女儿现在五岁,有时候我不回家,她就不吃饭。”说起自己的小女儿时,姚老师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有一次我出国访学,当时孩子还不会走路,等我回来时,孩子已经在家满地跑了。”说起这些的姚老师,脸上夹杂着幸福和心酸的神色。

然而,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姚老师,加班看文献做科研已经成为了他的家常便饭。

秦家成同学就告诉笔者:“有一次,老师晚上六点被小女儿叫回家吃饭了。当时我们猜老师肯定是明天再来实验室了。但是没想到,晚上八点多的时候,他居然又骑着自行车回实验室,一直待到十点多才回家。”

听到此,笔者吃了一惊,他又接着说:“我们当时也很惊讶,后来问老师,为什么那天还要回来?老师就说,家里没有工作氛围,这句话都让我们哭笑不得。”也许,对于姚老师来说,只有坐在实验室里,打开桌面上的电脑,泡一杯茶,才可以进入到工作的状态。而对于家庭生活,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没办法,有时候在家庭生活上必须要做出一点牺牲,因为我还想多做一点事情,多完成一些目标。”说着这些话语的姚老师,坚定而诚恳。

十年寒窗苦读,姚老师迈出了当老师的第一步。十年辛勤工作,姚老师取得了科研和教育的双丰收。这十年期间,姚老师送走了一批批他精心培养的学生,变化的是年华与面庞,而不变的,是他心中一直秉持着对科研、对学术、对教育、对学生认真的态度。

笔者能够预想到,“十年之痒”过后,姚老师还是那位“别人家的老师”,还是那位关爱学生的老师,还是那位幽默诙谐的老师,还是那位勤勤恳恳的好老师。

(江媛/文)

编辑:王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