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的空间,干净的桌面,整齐的资料,这是一间普通的办公室;而这间办公室中,伏案工作的却是一位不平凡的学者。她,作为技术骨干,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基金8项;她,作为学术大咖,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0篇,总影响因子91点,他引112次;她,就是我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科学系主任段亚君。
■■ 梦想的力量 ■■
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的段亚君从小便对物理、生物有着浓厚兴趣,加之祖籍安徽,她对出生在安徽的科学家邓稼先有着特别的崇拜,更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像他那样的科学家。从小萌生的梦想,就如同在心田种下一颗种子,它会抽芽、它会成长。高考后,段亚君将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此后,她的学术之路便一路开起了绿灯。因本科成绩优秀,段亚君被保送直攻博;因博士阶段表现出色,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联合培养学生赴美国杜克大学学习。
梦想会遇到挫折,种子也会遭到风雨,段亚君在求学的路上也曾一度迷茫。本科学习期间,周围不断有好心的亲朋告诉她,“生物专业就业前景不佳。”“女孩子不要搞科研。”“能成为科学家的人少之又少。”面对纷至沓来的疑惑和担忧,段亚君陷入了痛苦的挣扎。恍惚间,她的耳边响起了邓稼先的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句话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段亚君前行的路。
幸运是努力的代名词。基于在学期间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段亚君被在美国常春藤盟校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工作多年的韩际宏教授相中,并邀请她作为科研助手加入他全职回国后的课题组。新的难题又来了。韩际宏教授长期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病生理基础研究,而此研究方向与段亚君读博期间的工作方向相差甚远,这意味着她必须在新的领域从头开始,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博士毕业对我而言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并且充满了挑战。”段亚君笑着说。
在确定了科研方向后,段亚君立即投入课题组工作,白天进行实验,晚上回去写毕业论文,完成博士毕业答辩后,又迅速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短短两年内,段亚君课题组的两项重要科学发现先后刊登在经典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上,对明确动脉粥状硬化的病理过程,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总会出现迷茫的时候,这时我的经验是记住自己为什么出发?面对困难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困难,而不是去逃避困难,偏离最初的目标。”段亚君坚定地说。
有烦恼、有迷茫、也有疲倦,有梦想、有坚持、也有收获。只有不忘初心、不曾懈怠,回首走过的路时,才会发现,也许正是那些不适和磨砺、正是那份不将就的心,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成长、成功。
■■ 科研的执着 ■■
一切科研成果的获得,无不是默默研究、潜心钻研的结果。“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破译了原子弹的奥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屠呦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试验,在历经数次失败后,才最终获得成功。
谈及科研,段亚君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理。”段亚君娓娓道来,“我们的工作是希望通过研究弄清楚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药物,从而有效地抑制或者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及带来的危害。”
经过系统的研究,近期,韩际宏、段亚君课题组不仅发现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更提出了新的组合疗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肯定。
ATVB委员会青委会在文章中写道:“最近的一项研究工作发现LXR配体联合MEK1/2抑制剂能够抑制LXR配体引起的肝脏脂质积累,更重要的是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促进成熟斑块的消退。”
荷兰莱顿大学的生物制药学系前负责人Theo Van Berkel, PhD在另外一文中强调:“在克服副作用的基础上,LXR可成为有应用价值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靶点,最近发表的一些数据特别值得关注。”
今年,韩际宏、段亚君课题组关于心血管疾病组合疗法方案优化的研究成果刚刚发表在Br J Pharmacol。
此外,韩际宏、段亚君课题组在研究治疗肺癌方面也取得了重大且突破性进展。LXR是调控人体内脂质代谢的重要转录因子,但在其他领域,如肿瘤等,是否发挥功能尚不完全清楚。2014年,韩际宏、段亚君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LXR可通过刺激抑制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Biochemical Journal。
目前,论文已被Nature Reviews Cancer,Cancer Cell,Cell Metabolism等期刊论文引用和评价,并获得授权专利一项。法国糖尿病学会理事长及其同事为此发表专题评论,这项研究不仅明确了LXR在肿瘤领域的功能,同时为药物靶点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去年8月,段亚君更是获批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面对硕果累累的科研成就,段亚君显得从容淡定。“成绩仅代表过去,不断地进步才代表未来。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与教授,我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争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这可能是对段亚君最恰如其分的描述。
■■ 工大的缘分 ■■
2017年5月,虽然窗外夜色渐寒,但窗内却气氛愈加浓郁,在我校翡翠湖校区八教研究生活动室,一位齐耳短发、面目清秀的女教师正被涌过来的学生们围在中间。
“动脉粥样硬化到底是什么呢?”“CD36蛋白是否可以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如何控制蛋白分子的差异性表达?”……这是我校第98期博睿沙龙互动环节的活动现场,学生们高涨的热情已将现场氛围推向极点,而他们争先追捧的对象正是该场沙龙的主讲人段亚君。
段亚君与工大的缘分始于2015年12月。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带着对安徽的情结,段亚君来到合肥工大这片科研沃土,并在2016年入选我校黄山青年学者计划。“工大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郁,这一切都很让我喜欢。”段亚君笑着说,“尤其是工大的学生们,特别务实、肯干。”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段亚君的期望中,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学术功底,还应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品德。良好的品德是立身之本,段亚君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着“做人为本”的理念,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秉承言传身教的传统,努力做到让学生“要成才,先成人”。
刘广庆是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2017级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同时也是段亚君在工大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段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待人亲和的导师,她经常会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来关心我们。”
前不久的一天深夜,刘广庆突然收到导师段亚君的邮件,原来是导师给他发来一篇文献资料,而这篇文献正是刘广庆苦苦找了一个星期都没找到的资料。“最近我正在准备论文写作,需要查找一些文献,当时就随口跟段老师提及此事。没想到段老师一直记挂在心,都那么晚了,还在帮我找资料。”刘广庆感动地说。
如何教育研究生?在段亚君看来,最主要是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一是阅读文献,通过阅读热门论文、了解业内前沿动态;二是增强逻辑,做科研是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三是动手能力,尤其生医领域,需要经常培育细胞、链接分子等;四是整理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就是对大量实验数据的整理;五是与人交流,要能将实验结果很好地呈现出来。
“段老师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和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道。
段亚君是一位勤奋的工作者、努力的探索者,也是一位幸运的收获者。在前不久举行的安徽省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8周年暨表彰大会上,她又荣获了“2017年度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并作为三八红旗手代表上台作题为“不忘初心,在科研路上奋力前行”的典型发言。
在未来的岁月中,段亚君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探索前进,并逐步将研究重心转移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让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原文刊载于《合肥工大报》757期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