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桑园共治促和谐、乡村旅游筑梦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白桑园村,以“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实践体验”的方式,围绕茶旅融合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创新展开调研。团队先后走进基层村委会、茶企车间、生态茶园、漂流景区和村民家中,全方位探寻乡村振兴的“白桑园方案”,亲身感受这座山村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坚实足迹。

基层治理有温度:创新模式筑牢振兴根基
实践伊始,团队首先来到白桑园村村两委办公室,与村干部围坐畅谈乡村发展大计。墙上悬挂的乡村规划图清晰勾勒出村庄的发展脉络,村干部从基层治理切入,详细介绍了村里创新推行的“桑园共治”模式,以及“无事找书记”服务机制带来的治理效能提升。“我们给行动不便的老乡装了‘一键呼叫’设备,红按钮一按,村卫生室和村委会就能第一时间响应。”村干部边演示边介绍,言语间满是为民服务的自豪。
在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中,白桑园村的探索不止于此。网格员常态化走访制度让村干部的脚步遍布田间地头,村民的诉求得以及时收集;积分制管理点燃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热情,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积累的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平安智慧监控系统实现主干道覆盖,为村民筑起全天候安全防线。这些举措层层递进,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治理有效”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村里正在探索文旅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治理效能。”村干部话锋一转,聊起了文旅发展给治理带来的新变化。大龙潭峡谷漂流景区的运营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更促进了村容村貌改善,“游客多了,村民维护环境、参与治理的意识也更强了。”实践团队随后参与了村民议事会,围绕茶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议题,见证村民们积极建言献策的热烈场景,真切体会到“大家事大家议”的民主协商氛围如何为乡村发展凝聚共识。


茶旅融合有活力: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动能
离开村委会,实践团队走进皖香源茶叶有限公司,开启了茶产业调研之旅。刚进入洁净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鲜叶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精选、包装等工序全程机械化操作,扑鼻的茶香与机械运转的节拍交织成独特的“现代茶韵”。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产出的舒城小兰花茶香气馥郁,深受市场欢迎。”
从车间到茶园,调研脚步继续延伸。团队成员走进生态茶园,在梯级分布的茶垄间亲手采摘一芽二叶的鲜叶,在茶农的讲解中系统学习茶叶培育、采摘与制作的全流程知识。“从采茶到收茶再到制茶,我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周边200多户茶农增收。”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对“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内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实践队员还与茶农深入交流,详细记录茶叶销售中的难点与需求,为后续助力茶叶副产品开发收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茶产业之外,乡村旅游的另一张名片同样亮眼。在万佛山大龙潭峡谷漂流景区,团队围绕这一特色文旅项目展开调研。景区负责人介绍,项目依托当地优质水资源与生态风光,自运营以来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实践团队在漂流终点对游客开展问卷调查,围绕“惊险度、水流刺激感、安全服务、配套设施”四个维度收集反馈意见,为景区优化服务提供参考。结合茶园调研的收获,队员们还与景区工作人员探讨如何串联茶园观光与漂流体验,打造“采茶+漂流+民宿”的茶旅融合线路,让特色产业的动能进一步释放。


民生改善有质感: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产业发展的成效,最终要落在百姓的获得感上。带着这一思考,实践团队走进村民吴爷爷家中,两层漂亮的洋房收拾得干净整洁。“这房子十年前就盖好了,孩子们在外面上班不用操心。”吴爷爷笑着拉队员们坐下,话里话外都是对生活的满足,“村里的茶叶企业每年都收我们的鲜叶,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晓天镇中心小学,实践团队将这份对乡村的关注延伸到下一代。队员们为托管的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茶叶文化宣讲,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和互动问答,向孩子们讲解茶叶种植历史、制作工艺和家乡茶文化。“茶叶是怎么变成我们喝的茶呀?”“家乡的茶叶为什么叫舒城小兰花?”孩子们的踊跃提问让现场气氛格外热烈。这场宣讲不仅让孩子们对家乡特色产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家乡的种子。


实践接近尾声时,团队围绕“基层治理与文旅融合发展”主题开展了一场宣讲交流活动。队员们结合专业理论,梳理乡村文旅发展的政策导向与典型案例,从资源整合、品牌塑造、服务优化等方面为白桑园村建言献策。“白桑园村的实践证明,只有将生态资源、产业基础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才能走出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团队负责人在总结时说道。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白桑园村以茶为媒、以旅兴村,用创新的治理模式凝聚发展合力,用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动能,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具体建议,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
(程雅欣、汪康/文 董可、商雨婷/图 黄晨/审核)
责任编辑: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