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多彩校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多彩校园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安徽桐城开展“六尺探源·自治寻径”暑期社会实践

日期:2025-09-06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文

为完整呈现“六尺巷工作法”从文化基因到治理品牌的演进逻辑,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六尺探源·自治寻径”实践团队赴桐城市开展基层治理创新专题调研。团队循着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脉络,先后深入龙眠街道东关社区、六尺巷社区、文昌街道西苑社区及孔城人民法庭,与一线治理工作者深度对话。通过挖掘“礼让巷陌”到“善治大道”的转型实践,深入调研“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的群众路线理念与基层自治智慧,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桐城样本”。

东关社区:多元共治的“第一现场”——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队走进常住人口9000余人、老龄化率达28%的东关社区。龙眠街道党工委朱书记介绍,复杂治理场景催生“六尺巷工作法”——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搭档作战”,形成“有事共商、矛盾共解”格局,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基层治理中的鲜活实践。杨书记补充,社区推行“7名两委+5名网格员”网格化服务模式,通过“面对面坐下来谈”的方式,让礼让精神内化为调解共识。数字平台“文都e家”实现24小时响应闭环,黄梅戏演出、家风讲座等文化活动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治理土壤。“服务靠前一步,治理难度减三分”,杨书记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

六尺巷社区: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德法共治的辩证统一

实践团队在六尺巷社区与张耘书记深入交流。2015年,孔城法庭在“案多人少”的现实压力下提炼“六步调解法”;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其升级为覆盖全域的“六尺巷工作法”。张书记用“德法相宜”概括核心,既以“六尺巷剧社”“德邻社三空间”培育礼让文化,引导居民“得理可让人”,又以《民法典》为底线,实现“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社区网格员曾用“听诉求、辨是非、讲典故”化解厨房墙体纠纷,王师傅“檐口少出30公分”的故事成为“礼让共识”的生动缩影,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法治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西苑社区:服务前置的“最后一米”——治理效能的精准落地

实践团队在文昌街道西苑社区的调研中,乔书记指出,六尺巷工作法的关键在“让”文化的三重转化:价值内化、制度具象、全域渗透。社区以“服务前置”为突破口——通过公益暑托班、“15分钟养老圈”积累信任资本;通过副市长现场办公、多部门协同化解拆迁补偿纠纷,实现“隐患早发现、矛盾不激化”,彰显了基层治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逻辑。乔书记认为,礼让精神是“中华文明公约数”,与新疆“冬不拉调解”、黄山“不推不就”异曲同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文化治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孔城法庭:品牌生长的“原点回望”——法治文化的守正创新

实践团队走进“六尺巷工作法”发源地——孔城人民法庭。文化长廊中,张英“让墙三尺”典故与桐城派“睦邻礼让”语录交相辉映,构建起“历史+法治”叙事体系。庭长张诚介绍,法庭将“六步调解法”嵌入诉前辅导、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诉讼调解率达42.66%,为全省均值两倍。调解室里,可升降隔板、同步示证屏与“和为贵”语录墙营造出“进门即和解”的氛围。张诚强调,调解员须兼具法律功底、乡音俚语和心理疏导能力,“技术提效40%,但人情味才是解开矛盾的钥匙”,深刻揭示了法治与人情在基层治理中的辩证统一。

宽窄之间见治理之道

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勾勒出“六尺巷工作法”的发展脉络。六尺巷虽窄,仅容三人并行,却因礼让谦和而承载起基层治理的“宽”视野——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样本。团队将持续追踪其制度化进程,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路径贡献智慧。

(张翮、方媛/文 陈星雨、陈子玉/图 黄晨/审核)

责任编辑:雷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