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业大学“讲述工大故事 传承红色血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合肥市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先后访谈了我校离退休教师顾梅玲教授、王俭老师、王治森教授、张崇巍教授,通过面对面交流、实物史料观摩等形式,围绕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特色、老师们的工作经历与奋斗故事、“工业报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等主题开展调研。
实践过程中,顾梅玲教授讲述了1950年奔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前身)任教,以及作为学校首位女教师如何坚守讲台六十六载,用“教师要把讲台站稳”的信念和扎实的物理启蒙教学为一代代工业建设者筑牢学科基础的经历。王俭老师回顾了从新四军卫生员到志愿军卫生队队长的革命经历,以及1976年转业后担任学校后勤副处长、地质系总支书记等岗位时,将战地的严谨作风和军人的无私奉献融入校园建设的故事。王治森教授介绍了自己1983年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成归国后,先后创立了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研究室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究所,始终坚持“从事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既要坚持不懈,又要敢于创新”,带领团队承担首批国家“863”项目并斩获“863”项目研究成果一等奖的经历。张崇巍教授分享了1968年在江西大吉山钨矿积累的“真正的技术要解决实际难题”的实践认知,以及1978年读研后一直坚守“工业需要什么就钻研什么”的初心,瞄准国内空白领域,攻克变频调速技术、主持新疆大功率光伏并网系统项目的经历。



此次实践活动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不仅让团队成员加深了学校从淮南洞山艰苦办学到现代化校园建设的了解,更直观感受了“工业报国”精神在教育筑基、奉献传承、科研拓荒、实践深耕等不同维度的生动体现。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先辈为榜样,把传承“工业报国”精神融入学习科研中,在新时代续写工大与国家工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张芯蕊/文 吴钇璇,侯婧萱/图 于长伟/审核)
责任编辑: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