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零碳兴农・绿链兴乡”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合肥市新民村、宁国市龙阁村,浙江省海宁市长啸村开展乡村绿色发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梳理等方式,探寻不同乡村在零碳转型中的实践路径,解开“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密码。
7月6日,团队走进新民村,在葡萄大棚里学习智能温控、精准滴灌等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在座谈中了解到该村在推广零碳技术时面临成本高、村民接受度低及“数字大圩”系统数据整合不足等难题。8日,团队到龙阁村参观“竹隐谷”民宿的竹制家具、“红杉智慧供电小屋”的能源数据屏、东风坝水电站及新能源观光车,真切感受“以竹代塑”“智慧供电”“绿电替代”等模式带来的生态与经济效益。10日,团队深入全国首批零碳示范村——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学习“农光互补”模式下光伏板培育菌菇的“一地双收”经验,参观“花溪侠影”文旅路线串联的竹编非遗与桑黄产业,通过访谈“先锋书记”许国初,感受该村通过组织考察、专家讲解、党员带头等方式推动零碳发展的实践智慧。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零碳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依赖产业融合的巧思与以人为本的温度。后期,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针对新民村的实际需求,提出“降低技术成本”“强化品牌联动”“优化数字系统”等建议,并持续跟踪零碳技术在乡村的应用效果,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马贤峰,胡景怡/文 江致贤/图 薛传妹/审核)
责任编辑:卫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