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26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赴巢湖市、马鞍山市调研长江-巢湖生态保护成果及“引江济淮”工程成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跨越巢湖流域500余公里,深入蓝藻治理前线、国家水利工程核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以专业视角解码“绿水青山”背后的科技密码,用青春行动践行“国之大者”的生态嘱托。
针对巢湖蓝藻季节性暴发、威胁饮用水安全的核心挑战,团队在杨义华老师和王庆棣老师指导下,来到蓝藻科普馆系统学习蓝藻危害、分季治理策略及“卫星预警-湖面打捞-岸线拦截”的立体防控体系。同时,团队深入包河区河口藻水分离站,详细了解藻水分离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为后续水质检测实践奠定基础。

为探寻“引江济淮”工程对保障皖北、豫东数千万群众饮水安全的战略意义,团队实地调研蜀山泵站,探究国家水网运行逻辑。工程师王雅斋详细解答了团队的疑问,阐释了工程如何为合肥等城市补充水源,并成为“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的关键保障。

针对流域湿地退化引发的水质与农业问题,团队聚焦水质监测展开调研。大圩镇葡萄园农户曹阿姨向队员介绍:“灌溉水源引自巢湖,水位上涨时又回流补充巢湖。”这背后,是大圩湿地通过河道疏浚与蓝藻打捞构建的“农业-生态”共生体系,既惠及生产,也促进了巢湖水系循环。团队转赴“巢湖之肾”十八联圩湿地和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对比调研,团队深刻认识到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构建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中的核心作用,并以青年之声呼吁公众提升生态保护与水质安全意识。

为科学评估“引江济淮”工程对长江-巢湖流域的水质改善效应,团队在藻水分离站拦截坝内外、派河船闸口、蜀山泵站、“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航道、南淝河(大圩段及十八联圩段)等7类关键节点精准采集19份水样。依托学校实验室进行深度检测,数据分析揭示:水质长效提升需三重支撑——生态保护强化水体自净能力,湿地工程有效拦截面源污染,全民节水意识与环保行动筑牢末端防线。这份详实的“水足迹”报告,印证了系统治理与公众参与的必然性,更发出了共同守护江淮清流的青年倡议。

从实验室走向江河湖库,合工大食生学子以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解码科技,深刻理解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他们的调研成果不仅是一份实践报告,更是新时代青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以青春智慧守护江河安澜的生动答卷。
(董子渊、张倩/文 董子渊、赵国婧 /图 李艳/审核)
责任编辑:刘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