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筑与艺术学院“游鳞创生・艺兴满田”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歙县汪满田村开展非遗鱼灯文化调研。
走访非遗传承人,解码传统工艺精髓。在汪满田村,团队参观了鱼灯工坊、汪氏祠堂等文化场所,深入走访汪华武、汪胜娟、汪焕新三位鱼灯非遗传承人,全程记录鱼灯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汪华武向团队完整展示了从上山砍竹、破竹取料到鱼灯骨架制作、糊纸裱饰、烛火装点的全流程工艺,并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渗透于每道工序细节。 对话基层管理者,调研文旅融合实践。团队围绕鱼灯文化起源和发展与汪满田村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汪满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军华从鱼灯民俗起源切入,分析了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介绍了鱼灯非遗文化通过“线上传播+线下展演”“走出去参展+引进来体验”模式实现了创新突破,不断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文旅品牌转化。探访非遗保护政策,探讨鱼灯IP发展路径。团队赴歙县文化和旅游局调研,与歙县团县委副书记谢桢就非遗活化传承展开深度交流。谢桢介绍了汪满田鱼灯600余年传承的核心动力、非遗保护的关键因素和实施策略。此外,团队还详细了解了徽州古城鱼灯文创产品,直观感受了鱼灯IP转化的实践成果。
作为安徽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满田鱼灯的活态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活化的典型实践。建筑与艺术学院聚焦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旨在通过影像记录与学术研究双轨并行,探索文化谱系建构、数字技术赋能与产业生态创新的非遗活化路径,为非遗保护提供新视角、新路径。

(张忠明 陈雪 林卓/文 陈哲彧 黄泽锦 /图 任颖/审核)
责任编辑:侯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