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循迹红茗,仪探大湾”团队深入安徽金寨花石乡大湾村,探访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
展厅里的蜕变,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追梦路上的大湾村”主题展厅内,团队成员从新旧照片对比中见证巨变,昔日泥泞土路变身柏油大道,破旧民居改造成整齐民宿。展柜里老茶篓与电商新设备并肩,诉说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蜕变,延续着革命年代“一心为民”的红色承诺。祠堂中的回响,红色精神与乡土文化的交融。有着360多年历史的汪家祠堂,曾是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四军第4支队兵站,如今改造为农耕民俗展览馆。团队成员穿梭其间,仿佛看见革命年代军民共守家园的场景,体会红色精神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老宅里的嘱托,从脱贫攻坚到精神接力的践行。陈泽申老宅是大湾村特殊的“精神地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此与村民座谈,留下“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嘱托。如今老宅原样保留,当年的长条桌、小板凳见证着变迁,从2018年脱贫出列到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旅游大巴、电商直播间成为新风景,生动诠释着对总书记嘱托的回应。
离村时,茶园清香与红色标语在学子心中交织。从汪家祠堂的革命记忆到乡村振兴图景,大湾村的变迁始终贯穿着“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学子们表示,此行既是历史回望,更是精神接力,将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李诗媛、吕梅/文 黄梦宇、杨荣昱/图 刘萍/审核)
责任编辑:侯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