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7日,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寻访转折之城星火路,赋能花茂乡村新图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贵州遵义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参观调研等方式,赓续红色血脉,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展现青年使命担当。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实践团队先后走访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与娄山关战斗遗址。在遵义会议会址,队员们通过珍贵文物、详实史料和生动讲解,深刻领悟遵义会议作为“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核。在红军山烈士陵园,全体成员神情庄重,列队肃立于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前,向长眠于此的革命英魂深深默哀、鞠躬致敬。在娄山关战斗遗址,团队冒雨徒步体验长征路,以青春脚步丈量信仰之路。登顶雄关,体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豪迈气概与坚定信念,在身体力行中完成革命精神的灵魂洗礼。

用好红色资源,绘就振兴画卷。实践团队深入长征首捷之地遵义板桥镇,系统调研娄山关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革命圣地,在新时代绿色发展浪潮中焕发蓬勃生机。团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巧妙地将红军战斗遗址、纪念馆等“红色基因”与秀美山川、生态农业等“绿色家底”深度融合,精心打造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链。游客在追寻革命足迹、接受精神洗礼的同时,沉浸于绿水青山,品尝绿色农产,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这一“红绿交融、富美同兴”的板桥范式,为花茂村等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蓝本,生动诠释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时代路径。

创新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文旅。团队深入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土陶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实践。在“母氏陶艺体验馆”,成员们沉浸式体验土陶制作技艺,在省级传承人母先才指导下尝试修坯、刻花等工序,深刻体悟其取材天然、手工精制的质朴魅力与匠心传承的温度。结合调研,团队积极提出“以高校资源激活非遗生命力、以文创产品驱动在地文化传播”推广构想,并率先实践,特别定制花茂土陶制品献礼学校80周年校庆,探索校地文创合作新模式。

深耕绿色农业,守护美丽乡愁。团队深入花茂村田间地头,调研现代农业发展。花茂村极探索传统耕作与现代有机种植的融合路径,精心培育高附加值生态果蔬。同时,村庄巧妙将农耕体验、田园风光融入产业基地,着力打造集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生态课堂与旅游胜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愁。调研发现,花茂村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目标,通过构建“绿色科技支撑、生态品质引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既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也有效守护了绿水青山、传承了田园记忆,打造乡村振兴“花茂样本”。

本次社会实践,既是对红色精神根脉的一次深度溯源,更是一堂行走在黔北大地上的“思政金课”。团队成员在追寻红色星火、赋能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深受洗礼与锤炼,不仅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将家国情怀熔铸为青春信仰。实践团成员下定决心让遵义会议精神这盏不灭的信念火炬,照亮奋进新征程的壮阔航程,以挺膺之姿、奋斗之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奋力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

(李茂茂/邓悦/文 陈镜洁/荣欣悦/任嘉滢/图 邹佳莹/审核)
责任编辑: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