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多彩校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多彩校园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软件学院赴黄山市汪满田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日期:2024-07-20  稿件来源:软件学院  

图文

7月11日至14日,软件学院赴黄山市汪满田村探索鱼灯振兴乡村之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满田鱼灯节”的举办地黄山市溪头镇汪满田村,通过采访、参观和体验,深入了解鱼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在汪满田村的合影

走进汪满田村,聆听鱼灯故事。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走进歙县非遗展示馆,领略鱼灯艺术的精湛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采访了非遗馆鱼灯制作老师潘敏,向其了解当前鱼灯的宣传与保护现状。据介绍,鱼灯如今作为歙县文旅的IP出现在大街小巷,不仅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更为相关产业兴起赋能。团队成员走进鱼灯工坊,在汪满田村村委会主任汪军华的带领下体验“嬉鱼灯”,据了解,鱼灯近几年被央视等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后,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汪满田村,在鱼灯会期间一天的游客量可以达到数千人次,对于小小村庄来说非常难能可贵,也让村民对办大办好鱼灯节有了更大的信心。

图为实践团队在歙县非遗馆采访潘敏老师

图为汪满田村村委会主任汪军华给团队成员介绍鱼灯发展情况

图为团队成员在汪满田鱼灯工坊体验“嬉鱼灯”

手制鱼灯映古韵,心绘非遗传新声。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寻访了鱼灯非遗传承人汪胜娟、汪华武和汪笃盛。在汪胜娟的专业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自体验了鱼灯绘制过程,精心描摹,用心上色,每一步都体现了对鱼灯艺术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汪胜娟在接受采访中表示,鱼灯不仅是村中的文化象征,更是村民情感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她的描述,团队成员们认识到了鱼灯在村民心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它在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汪华武说道:“别看这一只小小鱼灯,从原材料到成型,至少得要花3天时间。”村里一代传一代,几乎人人会做鱼灯,汪笃盛爷爷做了六十多年鱼灯,现在每年春节前后都会指导年轻人制作大鱼,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让团队成员肃然起敬。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了深入思考。

图为团队成员在汪胜娟指导下画鱼灯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鱼灯非遗传承人汪笃盛

深入探访鱼灯发展,全面调研非遗现状。鱼灯起源于最朴素的愿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汪满田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的坚守。如今,鱼灯不仅是汪满田村的文化标识,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团队在实践中进行广泛调研,与当地村民、手工艺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关于鱼灯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团队对鱼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途径、市场接受度以及文化教育意义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细致分析,旨在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

在汪满田村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鱼灯的制作过程,并通过广泛调研深入了解了鱼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教育意义,不仅增进了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也为探索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和新价值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见解。团队成员表示,这次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更激发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热情,为鱼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建议。

(洪晓梅 李青江/文 赵耀 李青江/图 储文静/审核)

责任编辑:刘红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