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18日,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博采众长推文创,文旅融合助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分别前往江苏盐城、山东东营、安徽安庆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戏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团队赴盐城——淮剧小镇,再谱新篇。实践团队首站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开展走访调研。淮剧小镇工程负责人戴礼新、淮剧团副团长何敏星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组织实践团队参观走访淮剧小镇。通过走访,团队成员对淮剧小镇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建设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戴礼新在带领实践团队走访过程中介绍道:“淮剧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了古村地貌特色,再现“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水乡风情,同时作为新型文旅小镇,做到“守正创新”,致力打造“人、戏、景相融”的沉浸式IP,用数字赋能让淮剧文化成为“流量担当”,用数字化、媒体化、国潮化改编创新给淮剧小镇带来全新活力。”实践团队围绕淮剧发展现状与传承、淮剧小镇客流情况和淮剧小镇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问题开展一对一访谈。何敏星和戴礼新在访谈中表示:淮剧发展与传承当前主要面临语言和地域限制、创作题材不足、人才短缺和运营资金限制四个方面的难点,而想要做好淮剧推广必须坚持“站上更好的舞台”这一原则,依托淮剧小镇这一平台,通过文旅融合模式,不断增强淮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团队赴东营——传承之路,任重道远。实践团队第二站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围绕吕剧发展传承情况开展调研。吕剧表演艺术家王玲玲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吕剧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王老师表示吕剧发展与传承必须要重视人才培养,为此当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吕剧·传承》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一大批吕剧专业人才。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现场观看吕剧表演,亲身感受了吕剧艺术浓厚的文化氛围。表演结束后,实践团队对国家一级演员赵静、徐学金老师进行了专访,两位老师表示吕剧的发展重在文化与传承,特别是要重视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要学会利用新技术实现吕剧的发展与传承。实践团队参观东营吕剧博物馆,认真学习吕剧发展历史,参观过程中同博物馆工作人员围绕吕剧发展现状、文旅融合方向、文创产业发展展开交流。博物馆方表示会积极为实践团队提供素材,实践团队也将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相关文创产品,并免费提供博物馆使用。
团队赴安庆——“梅开二度”,以文塑旅。实践团队第三站来到安徽省安庆市围绕黄梅戏发展传承开展调研。实践团队首先通过开展街头问卷调查这一形式进行安庆市民黄梅戏认知和喜爱程度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安庆本地黄梅戏文化氛围浓厚,市民对于黄梅戏都有一定程度了解,但青年群体对于黄梅戏的关注较少。结合前一天的调研结果,实践团队对安庆市文旅局田鑫明科长、艺术剧院王绿洲主任进行专题访谈。田鑫明科长在访谈中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黄梅戏的发展传承情况,重点讲述了安庆市8个国有乐团和200多个民间乐团的发展情况,对团队提出的AI生成文创的项目构思表示肯定。艺术剧院王绿洲主任表示:观看黄梅戏是安庆本地居民一项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在节假日,特别是过年期间,黄梅戏剧场更是火热。专题访谈后,实践团队参观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博物馆方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一行,并安排工作人员组织参观讲解、黄梅戏答疑和戏曲教授等活动。博物馆讲解员首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黄梅戏展厅,详细讲解了黄梅戏发展历史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中重点介绍了严凤英老师和“五朵金花”在黄梅戏发展历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参观过后,讲解员和中国音乐学院的一位同学为大家现场表演了天仙配中的经典唱段。之后团队成员也纷纷上台体验,学唱了女驸马中的唱段。亲身体验后,讲解员对团队成员提出的有关黄梅戏文化的问题进行解答。活动进入尾声时,团队成员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互相交流调研内容,并合影留念。
通过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对于“淮剧”“吕剧”“黄梅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团队后续结合“AI”技术开发文创产品的方向。
(刘祺玉 邢松/文 曾嘉依 田雨蕙 曹美嘉/图 储文静/审核)
责任编辑: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