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知,7月13日至22日,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分别赶赴内蒙古、青海、贵州、广西和云南开展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药发展情况调研实践活动。
活动中,内蒙古队拜访了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方剂老师白翠兰,参观了蒙药标本陈列室和中蒙医院,并有幸旁观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蒙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专家们精彩的报告让队员收获良多,感受到我国民族药正走向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青海队参观了藏文化博物馆,拜访了藏医院的诸位医生和青海大学的民族药专家朱艳媚老师。队员们了解到,藏药虽缺宣传,但在藏族人民心中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具备着极其宝贵的传承价值。
贵州队拜访了贵阳中医学院苗医药教研室的吴继春博士,之后,参观了苗医药博物馆和同济堂制药公司。队员们亲眼见证了自成体系的苗医药在专家的不懈努力中,正朝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阔步前进。
广西队参观了广西药用植物园和药材种植基地,并采访了当地壮族名医梁志荣。在与梁医生的交谈中,队员们得知,壮医药在广西当地有一定的知晓率,但群众对其信赖程度仍有待提高,壮药的药用价值尚需进一步深入挖掘。
云南队参观了傣药普及基地——告庄西双景傣药传习馆,走访了科院驻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和种植基地。队员们目睹了傣药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正一步步走向复兴。
在暑期实践期间,各队还选择了当地群众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线上及线下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对民族药传承的看法和期待等,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群众希望民族药可以得到更积极的宣传,并对民族药业的前景满怀信心。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成员们触摸到了少数民族几千年来的医药文化,拓宽了对医药行业的视野,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解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民族药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普及状况。成员们纷纷表示,我国少数民族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们决心继续学习并传承少数民族医药知识与文化,为民族药的宣传、普及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左能,卫婷婷,何天义/文 何天义,崔俊源,莫立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