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经济学院赴长丰县罗集小学支教服务团在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后,组织了一次文艺汇演,罗集小学学生和志愿者老师分别表演了武术、手语、合唱等节目,罗集小学的学生、家长和部分老师观看了文艺汇演。至此,经济学院“爱在田园·让梦起航”支教活动圆满结束,这也标志着经济学院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圆满结束。
今年暑期,经济学院共组织了14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其中省级团队2支,校级团队11支,院级团队1支,分别奔赴安徽合肥、芜湖、六安、宿州等9个地市,开展“一带一路”调研、政策理论宣传、国情社情观察、科技支农、支教关爱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院15级、16级共122名学生参加了实践活动。
为深刻领会“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和重大意义,学院组织了三支调研团队,分别赴芜湖海螺集团开展“一带一路”企业发展探索调研、赴黄山市进行“一带一路”背景下茶叶产业链发展新模式调研、赴合肥高新区“关注‘一带一路’与科技园区合作,促进产研结合”调研。团队走访了政府部门、海螺集团公司、多家茶企业和茶农、合肥高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科学研究院,从不同侧面认识“一带一路”战略对社经济、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各团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调研思考,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活动获得了《安徽青年报》、繁昌新闻网、《黄山日报》、黄山共青团等多家媒体报道。
今年是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70周年,为了追忆红色精神,体验艰苦历程,经济学院组建省级团队,走访了六安市党史研究室、张家店战役纪念馆、金寨县参观千里跃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临泉县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前往地处偏僻的金寨县汤汇镇,寻访刘邓大军野战医院旧址和已经破败的列宁小学,队员们在参观走访中体验到革命的艰辛历程。团队拜访了80多岁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研究会顾问台运行,台老先生用“坚持斗争,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对大别山革命精神进行了概括,同学们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切身感受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新面貌新成就,学院组织了赴芜湖市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大支柱产业技术吸纳水平现状调研、合肥市特色小镇政策实施调研、枞阳县“一村一品”美丽乡村调研、巢湖市三瓜公社调研,团队深入企业生产车间、田间地头和社区街道,走访政府部门、向民众发放调查问卷,认识改革发展新成就,深入感受时代脉搏。实践团队在枞阳县前桥村政府广场前表演自编自导的话剧《梦回惜抱轩》,植根家乡文化,推动枞阳县乡村旅游文化的建设,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并受到《铜陵日报》和枞阳县多家媒体报道。
为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社会实践成为学生回馈社会的有效方式。学院组建赴三里街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和长丰县罗集小学支教关爱团队,面向社区儿童、小学生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并建立罗集小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学院组建赴金寨县光伏+跨界一体化科技支农帮扶团、赴灵璧县“三元文化”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实践团、赴蒙城县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调研,团队在调研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敬老、支教、入户调研等活动,助力精准扶贫。其中,光伏+助推跨界一体化现代农业模式调研获得《江淮晨报》等媒体大力报道。
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学院党委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学院历来高度重视“三下乡”工作,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团员“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学院用心设计,精心组织,先后召开了暑期社会实践动员大会、社会实践方案答辩会、领队布置工作会、全员安全教育大会等,从多方面对社会实践工作进行布置安排,确保各队活动顺利实施。学院实施社会实践“双导师”制,由专业老师指导策划书和调研报告撰写,同时有学院专业老师和马克思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担任带队老师,各团队将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有力结合,最大程度实现了实践育人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