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红色资源作为承载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伟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合肥工业大学持续打造“红色皖南·铸魂育人”红色文化传扬基地,紧扣空间、文化、实践、成果“四个向度”,开展沉浸式红色场馆育人实践,用红色资源涵育新时代青年,助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绽放生机。
空间向度:打造“1+N”红色文化展陈空间
利用空间优势,建设可观红色展览、可看红色影视、可听革命歌曲、可读红色书籍的主体红色场馆,并探索突破场馆限制,在学生社区、图书馆等场域建设嵌入学生生活、学习的多个红色文化教育空间,打造出“1+N”红色文化展陈空间。
一是构建立体分层的展示空间。基地对皖南革命历史进行认真梳理和精心编排,将其转化为可观易学的优质育人资源。核心展览“红色档案联展”,整合、挖掘和展示皖南以及长三角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文物、影像等资料,系统呈现中国共产党在长三角地区的革命历程、英雄事迹和红色精神。在核心展览的基础上,设置“皖南红色文化资源集成展”“寻访红色皖南社会实践成果展”“嘱托·使命——总书记寄语青年专题展”“工业报国精神专题展览”等多元展览,构建了立体分层红色文化展示空间。
二是创设多维交互的体验空间。基地遵循青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传统基地建设只重视展览内容呈现的基础上,按照“视、听、读”三个维度,建设“校园影院”红色观影点、“乐动心弦”红色美育点和“言只书屋”红色阅读点,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从单向灌输到交互建构的范式转换。定期进行红色经典电影展映,让学生在革命历史的影像化呈现中进行精神建构,适时开展红色音乐赏析,让学生从红色经典音乐中感悟精神力量,常态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在红色经典著作中实现认知跃迁,通过多维的红色文化交互体验,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三是形成校园全域的融合空间。基地突破传统场馆教育限制,以红色场馆为中心,在学生生活社区建设“革命文化”主题学生社区,营造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微空间”“微展示”,在图书馆设置“四史”阅读专区,实现内容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供给,在体育场建设“国旗护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成了全域化、浸润式的校园红色文化融合空间。
文化向度:构建“一核多元”红色文化延展叙事
利用皖南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以及这片红色热土上涌现出的革命典型故事和历史实物,结合校区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以英雄事迹呈现为核心,延伸历史遗迹展陈、青年话语叙事,构建“一核多元”红色文化延展叙事。
一是以英雄事迹呈现,体悟红色精神。基地核心展览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红色基因核心载体为叙事主线,通过“红色档案联展”的策展形式,完成精神谱系从抽象价值到具象展示的范式转换。展览内容中,有澎湃写给党组织的赤诚之言,王步文、瞿秋白和张太雷写给妻子的深情嘱托,冷少农、祖晨、史砚芬和柔石写给家人的殷切期望。通过品读46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家书、日记和工作笔记,学习革命英雄事迹,使青年学生在“跨时空对话”中,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的理想信念坚守,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是以历史遗迹展陈,彰显革命文化。基地通过系统梳理皖南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如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王稼祥故居等),利用基地楼梯拾级而上的空间优势,以时间轴形式在楼梯侧边用图文展示皖南红色文化遗址,形成一条“红色历史长廊”,打造“皖南红色文化资源集成展”,让青年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革命历史的脉络与精神的力量,学习到皖南红色文化遗址的具体方位和革命历史,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历史的认知与情感共鸣,使革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三是以青年话语叙事,促进文化传承。基地设置“入党(团)宣誓互动区”,让青年学生在庄严的宣誓仪式中感悟初心与使命;打造“嘱托·使命——总书记寄语青年专题展”,集中展现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设计“寻访红色皖南”社会实践成果展,汇总展示青年学生走访皖南红色大地的生动实践和显性成果,通过代际话语转换实现革命文化的创新性传承,真正实现以青年话语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激励更多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心灵感悟革命精神,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向度:拓展“校内外一体”红色文化实践育人
充分利用皖南红色资源,加强校地协作,共同打造校外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在校内组建 “讲解员—研学员—宣讲员”队伍,通过宣讲、研学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自我涵育和受众学生的思政引领,深化拓展“校内外一体”红色文化实践育人。
一是建立校地协同实践育人机制。基地与地方党政部门、党史研究部门及各革命遗址管理单位等建立常态化对接交流,共同研究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展览,共同策划开展“寻访红色皖南”主题实践,共同推进举办“红色文化大讲堂”主题报告,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在校地交流、协作和共建的过程中,将红色资源引进来、将青年学生送出去,实现皖南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校地协同红色文化育人机制。
二是打造学生“共同体”实践育人平台。基地致力于推动青年学生从红色文化接受者到红色文化传播者的主体性转化,实现通过同辈教育机制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能。选拔并培养了熟悉红色历史、具备良好表达能力的学生“讲解员”,日常提供生动、专业的基地讲解服务。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等学生理论社团培养红色文化“研学员”,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依托“皖南青语”等学生理论宣讲团培养红色文化“宣讲员”,申报获批全国大学生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志愿宣讲队11支,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活动70余场,形成了实践育人学生“共同体”。
三是丰富内外融通实践育人载体。基地以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题举办文艺汇演、新年艺术展演、青春歌会、党史知识竞赛及红色经典诵读等,参与学生5000余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和红色基因传承践行专项大赛等,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等奖项10余项,实现红色精神与青年成长的有效衔接,丰富了“内外融通”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载体。
成果向度:探索“品牌引领”红色文化传扬范式
基地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坚持成果导向,持续培育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活动,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建立“品牌引领”红色文化传扬范式。
一是持续打造“寻访红色皖南”社会实践项目。依托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寻访红色皖南”社会实践项目,组织近500名工大学子赴皖南红色教育基地寻访体验,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实践精品路线12条、形成12万余字寻访纪实报告、制作精品红色文化短视频45个、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48篇等,在持续组织开展寻访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扩大实践育人品牌影响度。
二是精心编排“守护六号银像”舞台讲演剧。基地以旌德梅氏三代悉心守护“马克思银像”为背景,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实地考察,邀请党史专家进行剧本打磨,招募学生演员集中编排舞台讲演剧《守护六号银像》,让参演同学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历史,亲身感受梅氏三代人用生命守护银像的革命信念和坚强意志。《守护六号银像》作为基于皖南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美育实践成果,已成为学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中的特色文化标识。
三是创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活动。基地依托现有场馆教育资源,结合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活动契机,设计在校区全体学生党员、新生团员中开展“听精神宣讲+读红色经典、听精神宣讲+观红色电影、听精神宣讲+赏红色歌曲、听精神宣讲+传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累计开展宣讲活动55场、集体观影活动36场、音乐沙龙活动10场及读书分享活动8场等,覆盖人数3000余人次,基地“品牌引领”红色文化传扬范式正在逐步显现。
基地建成以来,创新性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形式生动、参与广泛,深受学生欢迎。共青团安徽省委有关负责同志、多个兄弟高校有关领导等来基地参观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基地将持续深化内涵建设,探索“红色文化+校本特色”融合育人路径,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逐步构建虚实结合的智慧育人空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hUmnXu3WJy3gMNLLCfMYA
原载于高校思政网微信公众号202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