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人民网】合肥工业大学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标杆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4-04-24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图文

日前,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院”)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成为该校服务强国建设,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践行“四个服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发挥科教综合优势和学科深厚底蕴,将智能院建设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标杆,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引擎、贡献更大力量。

紧盯智能制造 创新机制体制建设科创高地

占地127.8亩,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的智能院研发中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这座2021年1月投入使用的研发中心,集技术研发、教学实训、办公及生活配套功能为一体,现已汇聚20余个智能制造领域高水平科研团队及100余个高新技术创业团队,成为学校和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4年4月,在教育部、工信部、安徽省的共同支持下,由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智能院应运而生。2015年5月,以智能制造发展为方向的11家企业正式入驻智能院,同时组建了1亿元企业成长基金,主动吸收社会资源,解决融资难题,扶持入驻的创业企业。

目前,智能院已经形成了“一学院一中心、一系所一平台、一团队一企业”的“前店后坊”式科技成果转化新构架,在推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智能院先后获批国家发改委“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安徽省创业研究院”“安徽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

聚焦产业需要 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智能院先后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创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安能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家,从高新技术企业遴选了40余名行业导师,发挥多主体协同作用开展“双导师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培养的4500余名研究生迅速成长为行业骨干。

紧盯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该校连续开展“智汇创新 助梦未来”的科创营活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安徽省新兴产业开展的合工大“智能杯”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每年均面向省内外高校学生征集大创项目百余项,还搭建起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特点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邀请创业导师开展双创赋能培训及跟踪辅导,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定制化创新创业服务,并推动参赛团队与政府、资本和服务体系的对接交流,推进优质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实现了双创人才培养“创意、创新、创业、创投”融会贯通。

创新合作模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合肥工业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厚实的科研能力。学校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涵盖机械、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仪器、管理科学等一批优势学科的工程科学处于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全球排名前 2‰,化学进入全球排名前3‰。

2019年,智能院联合入驻企业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新技术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和赋能工程人才培养的高科技创新型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吸纳近200名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立足于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在机器人伺服电机驱动和控制领域,独立自主设计开发的半实物仿真与控制技术、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导航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和机器人集成应用等一批产品已经落地转化。

抓牢关键环节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过程服务

由合肥工业大学校友创办的安徽布拉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合肥市大数据企业、合肥市重点企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企业。但在2015年创业初期,研发进度缓慢、经费紧张,一度让公司创始人张文化深感焦虑。

为了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智能院一方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公司研发经费支持,同时遴选出校内相关高水平科研团队与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为公司量身定做了全过程服务方案,让公司很快摆脱困境走上正轨,在软件开发、机器视觉开发应用及自动化集成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核心产品“基于机器视觉的锂电池电芯自动上料软件V2.0”获批2023年度安徽省首版次软件,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智能院已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172家,其中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企业累计营收超55亿元;组建46个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累计组织百余个科研团队为590余家规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合工宣)

原载于人民网2024年4月23日

原文链接:http://ah.people.com.cn/n2/2024/0423/c358324-40820332.html

责任编辑:夏瑞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