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媒体工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理论宣传研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推进中国典籍传播

日期:2023-05-26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图文

中华五千年文脉绵延不断,呈现出独具特色、深富内涵的文化形态,彰显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华文化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传承、求变、创新、重构中持续为中华民族共享精神家园提供着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根本要求,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理念的高度自信、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是支撑我们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走过漫长岁月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故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亦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明确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整体来说是积极的、正面的,是我们“不忘本来”的精神之魂,也是我们“开辟未来”的动力之源。

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核心构成,始自上古,下至明清,涵摄经史子集、佛学道经、地志天文、制法用兵、阴阳占卜、农工医技等各门各派,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衍,形成了横纵向铰接融合的物态文化、心态文化和行为文化,饱含着最根本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老子》《易经》《韩非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兴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论语》《中庸》体现了睿智通达的处世态度;《大学》《颜氏家训》阐明了长存不衰的齐家智略;《礼记》《诗经》蕴含了惠及后世的育才智慧;《孟子》《庄子》提出了以时而发、万物平等的生态文明思想……典籍中的哲理光辉、治国术谋、文化事象、生活技略和逸闻佳话构成了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历久弥新,代代传扬。对中国典籍探幽抉微,不仅有助于深度发掘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联结,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有助于促成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集成创新,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出发,推进中国典籍传播,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把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激发典籍思想的生机与活力,能够帮助我们从顶层设计层面把握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典籍的研究、外译与传播,在重读经典、重释经典、重构经典的新途上守护好中华文化宝藏,传承好中华民族精神,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助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文化发展目标。

其次,要重视对中国典籍这一特有文明架构的体系化研究,为国际化叙事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不仅要对典籍文化中的概念、术语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和标识进行追溯,对其思想发展脉络、形成机制和历史演进过程予以梳理,还要从文明探源与文明架构的高度,深度挖掘蕴藏于史传之作、诸子之作、技艺之作的原创贡献、社会价值和科学内涵。开展从源头到发展、从守正到创新、从综观到领域、从考证到阐释、从宣介到共享等不同维度下的研究,不断探索典籍研究的新路径与新方法,拓宽典籍研究的时空范畴和覆盖领域,丰富典籍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结构,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

再者,要关注对中国典籍传统内涵的新时代集成创新,实现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的文化交融。中国典籍虽为先贤哲人智慧凝结,但作为文明传承的介质载体,总是与时代情势和家国需求紧密联动。中华文化优质基因也在于其与时代相顺应、与社会相协调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巨大传播潜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之一就在于立足当下社会文化生产实践,赓续典籍思想精髓,挖掘久被遮蔽的内在意蕴,激活徇时而生的文化活力,架构传统表达与现实语境的相通之处,擢升典籍传统的新时代研究动能,实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最后,要着眼于国际文明交流互鉴,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典籍叙事传播路径。一方面,要完善对文本转化和意义再生产的典籍叙事尝试,建立与西方文明平等对话的叙事模式和传播渠道;另一方面,要着力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典籍文化生发,用更具大众传播效应的编码方式和叙事策略进行传统文化的穿越式对话、沉浸式对话和共情式对话,提高异语传通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中国典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应当以独特的叙事意蕴和叙事风格展示其经典传承之魅力,发挥其文化叙事共同体的建构功能和国际文化交往的传播功能,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宏大叙事提供新的样板。

总之,党的二十大为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和继往开来提供了思想指引,为中华文明的新时代阐发、重构与传播提供了实践方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典籍传播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析取时代价值理念,创新文化传播策略,推动中西文明互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以自信不疑的情怀展示自我,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完善自我,以卓尔不群的格局成就自我。(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肖薇)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5月24日

原载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5/t20230524_5640282.shtml

责任编辑:刘红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