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学校主页

工大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推荐新闻
本月热门
学校在斑岩型铜金矿床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2025-10-21  稿件来源: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图文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周涛发教授团队联合瑞士日内瓦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等单位在国际著名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流体驱动自氧化(fluid-driven auto-oxidation)”机制,为解释斑岩型铜金矿床形成过程中岩浆氧逸度升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斑岩型铜金矿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金属矿床类型之一,贡献了全球约75%的铜和20%的金。由于其在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揭示其成矿机制一直是国际矿床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长期以来,研究者普遍认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的氧逸度(即岩浆的氧化程度)密切相关。然而,斑岩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为何氧逸度升高、其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研究团队以全球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选取对岩浆氧逸度和含氯流体极为敏感的角闪石作为研究载体,通过系统的矿物化学分析,发现角闪石的Cl、Cu含量、Mg#以及fO2(氧逸度)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呈现出紧密的耦合关系:当岩浆开始析出富氯流体时,体系的氧逸度显著升高,同时,早期结晶的硫化物被氧化分解,释放出其中的铜、金等金属进入流体相。这一过程表明,岩浆无需外部流体输入,也可通过自身流体的出溶实现氧化增强,即所谓的“自我氧化”。

同时,这一机制也为解释不同类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成因差异提供了新思路:侵位较深、氧逸度更高的岩浆系统更易形成富铜斑岩型铜金矿床,而侵位较浅、中-高氧逸度的岩浆系统则倾向形成富金斑岩型铜金矿床。此外,本研究还指出,成矿岩浆岩记录的氧逸度并不代表其原始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该成果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因研究及构建更加科学的成矿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完善了斑岩型矿床的理论体系,对深入理解岩浆中金属元素的运移、氧化还原状态及热液成矿过程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王世伟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合肥工业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联合资助。

论文网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2821X25004650

(王世伟/文 王世伟/图 南国君/审核)

责任编辑:侯泽君

分享到 :